據教育部數據,截至2016年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留學生達20多萬,與此同時,我國還支持中國學生到沿線國家留學,2012年以來,我國共有35.19萬人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
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對相應國家、地區的綜合、深入了解,掌握相關的語言是第一步。小語種人才需求凸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國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主動對接沿線國家需求。僅2016年國家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9個國內空白語種;支持北外等高校開齊外語專業,實現外語專業設置全覆蓋;同時,接受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沿線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三個大陸,前者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俄羅斯至波斯灣、地中海、歐洲,后者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南太平洋。“一帶一路”所經國家眾多,空間遼闊,地理、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政治極為復雜。因此在實施、推進這一戰略時,需要培養大批熟悉、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高端復合型人才。
按傳統的學科分類,現在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學科大多分布在語言文學中的小語種、世界史的相應國別史,政治學的國際政治等。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對相應國家、地區的綜合、深入了解,掌握相關的語言是第一步。在此大背景下,小語種人才需求凸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除了漢語和英語外,還通行著50多種官方語言。其中,現代標準的阿拉伯語使用最為廣泛,有14個國家將其作為官方語言。
然而,“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庫”高校外語招生情況統計顯示,2010-2013年高校外語專業招生語種只覆蓋其中20種,11個小語種在讀不超過100人,其中3個小語種在讀50-100人,8個小語種在讀不足50人。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土耳其語、希伯來語、匈牙利語專業四年招一屆本科生,一屆不超過25人。目前“一帶一路”亟待小語種人才。
小語種的大前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行著50多種官方語言,但中國高校外語專業招生語種只涵蓋了其中一小部分。2016年后,教育部與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學術合作,中國各大語言類高校也紛紛增設小語種專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和可能性。
以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代表的國內知名語言類高校新增多個沿線國家小語種專業,并且為小語種人才設置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便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
除了新設相應的專業外,還要從更高的層次上考慮人才的培養問題,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綜合性大學更有條件發揮學科專業齊全的優勢。
教育部支持“一帶一路”留學
中國教育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多萬學生在華留學;2012年以來,我國共有35萬多人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其中國家公派人員1.19萬人。
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45份教育雙邊多邊合作協議,與24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同時,我國持續加大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支持力度。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形成國家、地方、高校三級獎學金網絡。2016年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獎學金生占比超過60%。
此外,為加快推進語言互通,我國積極實施與沿線國家的政府間語言項目,加大互學語言力度。2012年以來,我國共派出非通用語種人才3454人出國學習與進修培訓;截至2017年3月,“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開辦137所孔子學院、131個孔子課堂,推動漢語教學為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僅2016年,國家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9個國內空白語種;同時,接受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沿線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
此外,中國官方還與不少“一帶一路”國家達成學術合作。截至2016年,中國高校在境外設立了4個機構和98個辦學項目,大部分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