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興
摘 要:隨著林業建設重點的轉移和天然林的全面禁伐,以林業生態建設為主體加強生態公益林經營管護提上了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為當前國有林場林業發展建設的中心。突出林業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已納入到國家戰略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范疇。本文對生態公益林經營進行了綜述,希望對推進林業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經營;撫育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傳統的營林目標是,實現森林的優質、速生、高產,以育為主,采育結合,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考量的是木材的優質高產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森林的培育也主要考慮了木材的持續利用,忽視了森林在構建生態環境中的主體作用和所發揮的多樣化生態功能以及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樣,在營林生產過程中,重木材生產和森林短期經濟效益,輕森林的結構優化和穩定性,導致了純林多,混交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速生林多,相對穩定的中、慢生林少,嚴重制約了物種多樣化的均衡發展,破壞了區域生態平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生態環境的不穩定性。對于立地條件差、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區域,這種情況更加凸顯。最后的結果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用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短期經濟效益,也從根本上影響了森林真正意義上的永續利用。
1.生態公益林經營的意義
以林業生態建設為主體,加強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其目的就是徹底轉變傳統的營林理念,突出林業生態建設,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生態功能和社會生態效益。在國家戰略和全球環境治理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林業生態建設這一大方向,通過加強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采用科學合理的經營手段,優化樹種結構,因林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和積極培育適生性強生物學特性優良的珍貴鄉土樹種,構建優質高效穩定的森林植物群落,為生物多樣化的均衡發展打造良好的生存生態環境,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體系。
2.生態公益林經營的原則
加強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意義重大,也是國有林場面對的重大課題,如何做好這一課題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對于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國家實施了資金補償機制。過去我們講的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今我們要講的是投資效益的最大化,而考量的目標就是森林多種生態功能的發揮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體系。任何經營手段都是服務于現實目標的,我們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功能和可持續發展。所以,所有對于生態公益林的經營舉措都要圍繞所要實現的目標而展開。
就生態公益林經營目的而言,就是要實現生態公益林社會公益效應的最大化,而實現這一目的,是要靠組成生態公益林的現實林分,依據其不同樹種、林種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屬性,所發揮的諸多生態功能來實現的,這就是說,只有這些現時林分諸多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才能夠達到和實現生態公益林經營的預期目的。所以如何保證生態公益林現時林分諸多生態功能的正常良性和可持續性發揮,就是當前我們在生態公益林經營中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因為,在生態公益林的現實林分中,由于受到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諸如立地條件、生態環境、樹種起源、樹種結構、歷史演替以及林區社會綜合環境等,使得相當一部分現時林分,因立地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樹種單一,結構不穩定,有很大一部分天然次生林,為多代萌生,生長衰退,林質低劣,生長發育不良,分布不均,林木稀疏,演替惡化等,導致生態功能發揮的不理想甚至是不明顯。所以,針對這部分現時林分,有針對性的積極采取科學合理的不同技術措施,通過改善立地條件、生態環境和衛生狀況,更新樹種,調整樹種組成,優化林分結構,增加林分密度,強化管護機制等技術措施的有效實施,從而獲得以適生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體、結構合理、生長穩定、良性演替、優質高效、功能健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公益林體系,全面提升生態公益林現時林分的生態功能。
3.生態公益林經營措施
筆者針對生態公益林現時林分中的不同特點,在生態公益林經營實踐中所采用的具體技術措施簡述如下:
3.1 分類建檔、集約經營
在充分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對生態公益林所有現時林分,依據不同的林分類型、經營重點和應實施的技術措施按小班進行分類建檔,本著生產上可行、技術上合理、效益上劃算,同時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制定出施業案。
在制定生態公益林經營施業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的特有優勢,對生態公益林經營對象的整體資源狀況進行統籌謀劃,本著先易后難、由近至遠、逐步達標的原則,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以小流域經營模式為主體框架,貼近實際操作性強能達到預期目的的生態公益林經營施業案,同時在施業案的實施中,要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對已制定的施業案本著整體不動個別調整的原則,進行逐步地完善,以期獲得最佳的經營效果。
3.2 生態公益林經營技術措施
3.2.1 生態公益林撫育
撫育對象重點為密度大、林木分化激烈、生長受到嚴重抑制的人工純林中的中、幼齡林;遭受嚴重自然災害侵擾損害的林分;團狀分布稀密不均,灌木侵擾嚴重,部分林木及目的樹種生長受到抑制,有較多低劣木、生長衰退木的天然次生林和針闊混交林;需要調整樹種組成、改善林內生態環境和衛生狀況、優化結構的復層異齡林。撫育間伐方式、方法主要有下層疏伐、綜合疏伐、衛生伐。
3.2.2 低質低效生態公益林改造
改造對象即通過改造,將具備發展條件和經營價值的低能效林轉變為優質高能效的喬林,重點改造對象為:林木分布不均、林間空隙大、郁閉度低于0.3的疏林地;近、中齡林仍未達到完全郁閉狀態,冠幅窄小,林木生長發育不良,林下植被覆蓋度小于0.4的林分;造林成活保存率低,林木分布不均的人工針葉純林;同齡單層林,林木整體生長發育不良,抗性差的人工針葉純林;林木多代萌生,生長衰退,發育不良,沒有培育前途的天然次生低質林。改造方式方法主要有全面改造和綜合改造,依據改造對象的林木特點,綜合采用撫育、人工補植、局部改造等技術措施,伐除全部低劣木、有害木、割除灌草,對伐后出現的林窗和林間空地進行補植和局部造林,通過增加林分密度加快林分郁閉,形成穩定的森林環境。
3.2.3 生態公益林更新
更新對象主要為公益林中的生長開始下降或停止生長,并已出現衰退跡象的成、過熟林,自然更新能力下降而且較漫長,嚴重影響地力的利用和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且有部分過熟林分因自然更新能力的喪失,已出現向灌草化退化的趨勢。更新方式、方法主要有采育擇伐和漸伐。
結語
在加強生態公益林的經營基礎上,為更好地發揮社會生態效益,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及時實施科學的經營措施,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對生態公益林要建立嚴密的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管護機制,實施實時的動態化管理,隨時了解掌握生態公益林的動態變化,及時采取對應措施,確保生態公益林經營沿著健康的軌道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璐,王世忠,盧國珍,等.生態公益林經營類型劃分體系研究概述[J].陜西林業科技,2014(12):15.
[2]梁海明.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6(7):25.
[3]陳永明,詹天軍,潘從忠.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相關問題分析[J].北京農業,20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