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陽
摘 要:針對新聞記者采訪期間提問的原則性進行分析,總結(jié)為主題清晰、營造良好的范圍、做好前期準備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對提升采訪效果的方法進行探討,幫助讀者深入了解提問的藝術(shù),這樣新聞采訪環(huán)節(jié)才能夠高效進行,制作出觀眾喜愛的新聞節(jié)目。
關(guān)鍵詞:新聞記者;記者采訪;提問藝術(shù)
在新聞采訪中只有很好的運用采訪藝術(shù)以及提問藝術(shù),才能夠在眾多的新聞記者中獲得獨家新聞,在后續(xù)的報道中占得先機。然而采訪提問是一門大學問,只有掌握了新聞采訪中的提問藝術(shù),才能夠得心應手獲得獨家報道,就當前的記者提問而言,應該著重從兩個方面準備采訪中的提問,首先是采訪前應該做的準備工作,然后在采訪提問中應該注意的提問技巧,只有把握好了這兩個方面,才能夠恰當?shù)倪\用采訪中的提問藝術(shù)。
一、要明確采訪目的,主題清楚
新聞記者要始終堅持“想受眾所想,問受眾所需”理念。在采訪提問的過程中,始終圍繞主題,要把握受眾最關(guān)心的問題、最想了解的情況采訪透徹,這樣才能保證寫出來的稿件吸引受眾、引起受眾的共鳴。即使是在采訪之初,為避免冷場,或者聯(lián)絡感情而準備的交談語言也不應該偏離采訪主題,要為完成報道任務服務。
二、新聞采訪前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
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做足了前期的準備工作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新聞采訪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采訪某一知名人士或者較為轟動的事件的時候,只有做好了準備工作,才能夠在新聞采訪中得心應手,并提問出具有較高質(zhì)量的問題,提升新聞采訪的深度,獲得更有新聞價值的獨家新聞。如果對即將進行的采訪對象一無所知,那么這就會給采訪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和阻礙,不能深入的挖掘事件的發(fā)展情況。因此為了拿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采訪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
三、善于營造融洽的提問氛圍,尋找與被提問者之間的共同點
在新聞采訪中最為忌諱的就是尷尬的提問氛圍,不僅僅采訪當時的現(xiàn)場效果不好,同時也很難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由于在采訪的過程中,被采訪者和記者可能是第一次見面,較為陌生,加上被采訪者可能較為激動的心情,就會導致采訪的氛圍較為尷尬。最為有經(jīng)驗的新聞采訪記者,應該善于營造恰當?shù)奶釂柗諊徑鈱擂蔚姆諊⒛軌蛘业脚c被提問者之間的共同點,雙方打開心扉的進行溝通,這樣獲得的新聞信息將會是十分充足的。
四、要巧用啟發(fā),善于追問,在追問中發(fā)現(xiàn)亮點
采訪中常常會遇到被采訪者有顧慮、有隱私和記憶不清的時候,這時記者萬萬不可產(chǎn)生急躁情緒,相反要耐心引導,在交談中發(fā)問,在發(fā)問中交談。這樣能使被采訪對象感到心情放松,雙方的感情容易交流,在無拘無束中會談出許多生動的情節(jié)來,甚至有時可以在一個被采訪對象那里同時獲得多條新聞。同時還要善于從話語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新聞事實。我們在采訪中不要只問那種只能用“是”或“否”來回答的問題,記者的問題應該爭取從被采訪對象那里獲得對事件的描繪或解釋“怎么回事”“怎么會是這樣”。
五、提問中要學會傾聽
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總是善于傾聽,一邊傾聽采訪對象所說的話,一邊理解、消化,想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繼續(xù)追問下去。當對方顯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適時說幾句安慰、鼓勵的話;當對方敘述不清又急于想讓你理解他的意思時,你可以幫助他梳理思路,使談話順暢。因為,采訪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xiàn)新的線索,也可能隨時冒充新的問題,仔細聽,勤于思考,才能及時抓住回答中隱藏的問題。記者要靈敏地對新問題作出回應,及時抓住新的線索,調(diào)整思路,不失時機地進行追問,才會爭取更多的發(fā)現(xiàn)。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隨后的寫作過程中有所分析、選擇,讓新聞作品更真實、豐滿。
六、提問中注意非語言符號的作用
在現(xiàn)場采訪中,非言語符號是伴隨同期聲出現(xiàn),包括人物的手勢、動作、神態(tài)、表情、語氣、語調(diào),乃至空間環(huán)境、氛圍,同時也包括記者的服飾和現(xiàn)場的物體等等,這些在成功的采訪中同樣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記者在采訪中應巧妙地運用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來影響和引導被訪者的話題和情緒。如在和被訪者談話時,不時點點頭以示贊同,這樣對方會覺得你與他有同感,便熱心提供情況;當對方講得不清楚時,不妨皺一皺眉頭,面露疑惑之色,他便會給你加以解釋和說明。記者在同被訪者接觸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方講話時,不要表現(xiàn)出心不在焉的樣子,在聽對方講話時,應以目光注視對方表示專心,始終保持熱情,對方才會真誠地與你交談。
七、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
記者采訪提問應根據(jù)不同的采訪對象提不同的問題,也就是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jù)不同的采訪對象而采取不同的提問方法。—般規(guī)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lǐng)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干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八、采訪將要結(jié)束的時候切不可麻痹大意,應該善始善終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應該做到善始善終,將最全面,最完善的信息傳達給觀眾,不能因為采訪到了最后階段而松懈。應該向采訪對象復核材料,特別是一些細節(jié)的信息,不能出現(xiàn)差錯,同時還應該詢問被采訪者對于本次采訪的意見,或者有什么建議。只有將采訪的工作進行到底,才能夠拿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采訪。
總之,成功采訪的要素也許遠遠不止以上這些,記者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任何技巧方法都不是束縛自身的教條,作為記者,在遵循一般采訪談話原理的同時,還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這樣才能不斷地把優(yōu)秀的作品奉獻給廣大讀者。
參考文獻:
[1]田思佳.試論新聞記者采訪的提問藝術(shù)[J].新聞傳播,2016,04:115
-116.
[2]劉昊.新聞記者采訪的提問藝術(shù)[J].新媒體研究,2016,2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