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摘 要:分析當代電視選秀類節目的“草根化”,有助于理論上對選秀類節目提供借鑒,對于如何積極正確的引導大眾的輿論導向、生活信仰,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中國好聲音作為一檔選秀類節目,在過去幾年的暑假里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收視狂潮,大街小巷無不在談論著節目中風格各異的選手、導師轉椅、學員權利反轉等方式,不可否認,這檔節目的第一季,是成功的,以第一季為例,節目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探討,簡單介紹如下。
關鍵詞:選秀節目;觀眾;影響
電視選秀類節目是20世紀以后流行起來的娛樂節目之一,由專業歌手到草根歌手選秀方式的轉變,由“雅”到“俗”選秀風格的過渡,無疑是我們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撇去喧嘩,傳遞正能量
全國范圍內的海選,短信投票,選手粉絲團的支持,的確使得以往的選秀節目具有了“大眾狂歡”式的全民選秀氛圍。然而是隨之而來的,是短信投票黑幕曝光,選手粉絲爭吵不休,花哨的節目形式并未能提升節目本身的質量,反而招致了不好的社會評價。電視頻道屬于公共平臺,電視制作人有責任、有義務提升節目品味,傳遞積極的主流觀點。《中國好聲音》不強調pk、淘汰、晉級的概念,而是側重展現一群人付出的音樂夢想,以及他們背后隱藏的價值,他們的親情、友情、愛情,他們的痛苦過往和執著夢想。而這些,都是主要通過選手和評委的交流或是評委的主動挖掘體現出來的。無論是庾澄慶、楊坤、那英或者是劉歡,他們都代表了一群通過自己努力完成夢想的人,他們是“好聲音”的最好代言人。當看到他們因為選手故事而落淚,并邀請加入自己的隊伍,從中所傳遞的正能量,是“海選”、短信投票不能表現出來的。
二、增強敘事戲劇性
《中國好聲音》不僅是電視節目,還可以看做一個敘事文本進行討論。在這個敘事文本中,如何增強敘事的戲劇性,使得這個敘事文本更加吸引人,就成為了電視制作人的首要任務。正是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節目選擇了現場評委的現場評判,而不是場外海選。于是,在一個室內的舞臺,幾個風格迥異的評委對數量有限的選手進行集中的點評。通過設置“選手——導師”的競賽主題,選手接受導師的挑戰,用歌聲吸引導師的轉身。受眾對選手認同主要表現在對于音樂的欣賞、感受和刺激,是否與選手的表演達成共鳴,以及對“導師是否轉身”的懸念。這樣的環節設置,篩除了戲劇性不強的部分,將選手、導師二者間的矛盾沖突進行了集中展示。當故事性成為紀錄片,新聞在進行文本敘事時必須考量的標準,電視節目也需要重視它的作用。而矛盾沖突的表現,戲劇性的達成正是故事性有賴實現的基礎。導師和選手的二元對立角色安排,促成了戲劇性的增強。
三、重視精英階層觀眾
不可否認,電視是當今大眾文化最為廣泛的展示平臺,符合大眾審美趣味的敘事文本能夠在這里獲得認可與支持,而精英階層在這一重要展示舞臺卻少有發聲。電視節目“大眾狂歡”式的草根意味顯得與精英層格格不入,電視節目的制作方式也似乎對這一部分潛在的觀眾群體視而不見。將選秀選手的決定權交給觀眾,或者是大眾評委,就很明顯的表明電視制作方僅把重視給予普通的收視大眾。而
《中國好聲音》的評選方式改變了這一狀況,評定權交給了評委,實際上就意味著精英層回歸電視和大眾審美趣味在電視中得到真正的尊重。四位在音樂領域頗有建樹的導師,象征著精英層的介入以及品質的保證,于是對于“民星”或“明星”的極端追捧,以及藝術作品以外無休止的喧嘩在這里消失殆盡,更多的是回歸到了對“好聲音”的本身討論。這無疑吸引了更多精英階層的觀眾對節目的重視。
四、凸顯“明星真人秀”
說平民選秀的時代已經過去似乎為時尚早,但若說明星真人秀是當下電視節目的主流大致不會有錯。了解光環下的明星,窺視明星的心底活動,看明星面對突發狀況是如何處理的。這成為如今廣大電視觀眾的審美趣味點所在。有網友總結《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各司其職,各有分工。個性鮮明的導師已經成為舞臺助推劑,能夠看到大牌明星在舞臺上為了爭奪選手而相互”唇槍舌劍“,無疑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因而,將評定權交給評委,實質上是將決定選手晉級或淘汰這一節目中最具矛盾沖突的環節,以“明星真人秀”的方式呈現,既活躍了現場氛圍,也吸引了觀眾。可以預見,設置個性不同的明星評委是未來電視綜藝節目在角色設置上的制作趨勢。
五、總結
總而言之,《中國好聲音》在賽制、導師、學員等方面均有不同以往的創新點,這也就無怪乎在過去幾年這檔節目火遍中國。電視,作為大眾媒介的引導者,對于整個社會乃至人類精神、審美情趣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味的迎合、模仿和照搬,并不是電視選休息節目的出路所在,當然,尊重受眾、了解大眾使我們每個媒介傳播者所需要思考的,但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之上,找出受眾易接受的表現方式,正確引導、提升受眾的審美品位,才是電視娛樂節目真正的娛樂精神所在。
參考文獻:
[1]楊翌珺.草根文化與電視節目傳播[J].藝海,2012(04):59-61.
[2]李和平.草根文化對電視節目傳播的影響[J].新聞界,2009(04):156-1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