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豐
(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 廣東深圳 518053)
?
論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美麗鄉村的建筑設計
——以若羌縣西塔提讓村為例
李 豐
(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 廣東深圳 518053)
通過分析新疆若羌地區的地域建筑特點和文化特征,若羌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所面臨的困境,指出新疆若羌地區建筑在建設美麗鄉村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策略,旨在對新疆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提供借鑒。
美麗鄉村; 西部; 一帶一路; 設計
1.1 背景
建設美麗中國、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是減少貧富差距、減少兩極分化中重要的一環。美麗鄉村是指“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且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目前,在三大城市帶的快速發展壯大過程中,我國廣大鄉村卻缺乏關注,正日益邊緣化和空心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鄉村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因地制宜地為鄉村選擇新的發展模式,促進以人文和生態為主的鄉村建設發展,將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提高鄉村景觀生態、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刻不容緩。同時隨著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正在穩步推進,新疆作為橋頭堡的關鍵位置不斷凸顯,新疆若羌縣作為一個面積為浙江省兩倍的大縣,成為了“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期。
1.2 基本情況
本項目的鄉村建設總體設想為形成亮點,體現新絲路上的窗口形象,做出特色。將以巴州市若羌縣吾塔木鄉西塔提讓村為例,探討美麗鄉村建筑設計中模式、策略及路徑等,希望能為西部其他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一些借鑒。
2.1 總體印象
若羌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處在我國廣袤的西部腹地,屬于暖溫帶大陸性荒漠干旱氣候,降雨十分稀少,地貌以干旱荒漠原始天然植被為主。縣域主要為黃土沙漠,全縣植被覆蓋率僅為6.27 %。其中分布著樓蘭古城遺址、米蘭古城遺址、小河墓地、羅布泊等歷史文化遺址,在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若羌縣址為“古樓蘭”國。
2.2 項目定位
項目定位為打造一顆“大漠上的明珠”。由于若羌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中心位置,干旱少雨,但由于背靠昆侖山,長期有冰雪融水灌溉,因此這座城市的村落大都集中在地理位置優越的水源附近,是一片沙漠上的綠洲,形容為大漠中的一顆明珠并不為過。
要打造若羌的村鎮,首先應該注意到這些氣候地貌特征,同時應該凸顯城市特色風貌,打造樓蘭、西域文化特色,在色彩規劃、市政規劃、園林景觀規劃中重點提升,在城鄉規劃建設層面應該對原有城市總體規劃、發展戰略規劃、產業規劃、旅游規劃等進行提升與修編。
而在鄉村形象塑造上,應該以新樓蘭文明呈現。以若羌栆鄉為基礎,通過若羌沙棗棗園生態旅游產業帶動文化建設,通過體驗式旅游、形象窗口建設、媒體宣傳來重塑古絲綢之路樞紐節點的城市印象。在城市定位設計上,應進行創意和策劃設計,以經濟發展、文化交融、民族融合為核心思想,積極重構新樓蘭文明的精神意象。
3.1 建設現狀
3.1.1 取得的成績
目前,若羌的鄉村建設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很多農民修了新磚房,鄉村內部的道路、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也在全面完善過程中。
3.1.2 存在的問題
鄉村建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外墻色彩較為明艷跳脫,建筑美化細節缺乏,建筑立面推敲過少,尚需改造美化;建筑文化特色不突出;產業與旅游業結合較差,沒有形成集聚型效益;現狀公共空間設計較為簡單,院落內部空間布置整治力度小,同時植物景觀較少,未考慮雨季的排水溝設置。
3.2 設計思路
3.2.1 設計思路形成過程
如何形成特色成了設計的難點,由此聯想到各地不同的城市印象,如江南水鄉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小橋流水包裹下的粉墻黛瓦;東北雪鄉留給人們的則是白雪皚皚下的東北特色小圍院;鳳凰邊城讓人們難以忘記的則是幽靜水岸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他們為何能給人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其中共同點是:(1)建筑與地域人文環境和諧統一;(2)建筑融入環境之中;(3)空間特色融于生活生產活動之中;(4)新村建設融于文化旅游產業之中。
3.2.2 設計的語匯運用
作為沙漠中的綠洲,若羌有著無與倫比的沙漠干燥氣候,同時又有著沙漠中村落獨特的自然意象,每個村落都是大漠中的一塊綠洲。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煙直,夕陽下可以看到長河落日圓。因此要達到這種意向,我們在兩個村落的建設中材質選擇了紅磚。紅磚公路是若羌特別具有代表意義的公路,它代表著我國第一批開墾新疆的軍人的貢獻,在缺乏瀝青的時代,紅磚公路是他們一點點用紅磚鋪成的;而新疆另一個代表性的建筑——晾房也是由紅磚堆砌成的,因此紅磚很具代表意義。同時夯土墻如果選用灰色,與石材的奶黃色,與當地的沙漠顏色形成了呼應;與戈壁沙漠環境相融合,選用與周邊環境相契合的色彩,降低明度、彩度。
在示范新村中,要形成整體風格特色,項目應結合若羌縣地域風貌,打造“大漠綠洲”的整體風格,可考慮以紅磚這一文化元素為基礎材料,并將這一元素做到極致。既有細節,又與地方生產、生活特色完美融合,形成統一的整體效果,材質、色彩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真正成為若羌標志性的美麗鄉村示范窗口。
項目實施應在重視環境提升改變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原有的簡單紅棗種植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引入體驗式服務內容,形成體驗式旅游產業,為單一產業向展示、體驗、銷售及配套服務復合產業轉型提供機遇。
3.2.3 建設的方針
通過對鄉村現狀的分析,我們找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6項建設的方針:(1)村落改造和旅游產業結合,擺脫單一的發展模式,形成村落和產業的聯動發展;(2)可提升優化公共空間規劃設計,豐富并強化村落入口形象空間建設;(3)可做出典型優化方案,進行統一規劃和指導,形成示范效應;(4)提取樓蘭元素,突出樓蘭文明的建筑文化特征;(5)進一步豐富植物種植層次;(6)提倡精細化設計與施工,注重細節等對策。
要打造若羌的旅游文化鄉村展示品牌,形成“若羌栆鄉”的特色窗口,首先需要先新建1~2個示范新村進行示范帶頭作用。因此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吾塔木鄉西塔提讓村作為代表,對現有鄉村進行幸福鄉村的全面升級,使舊村換新顏。
3.2.4 建筑改造的設計的手法
通過對原有村落建筑外形的分析,我們確定了建筑改造的設計手法:(1)建筑屋頂。尊重現狀,以平屋頂為主,可適當加大檐口線腳尺寸和數量,選擇能體現當地風格的線腳;(2)建筑墻面。墻面是改造重點之一,改造主要體現建筑的三段式,將勒腳、墻身和屋檐進行分段處理,在立面轉折處區分材質和顏色,做收邊處理。墻面可以做清水磚墻形式,也可輔以浮雕和圖案等進行立面裝飾;(3)圍墻。圍墻是改造重點之一,圍墻要三段式處理。墻腳、墻身和墻檐明顯體現。將長圍墻以柱式分段處理,形成韻律感;(4)大門。盡量統一大門風格,保留已有的有特色和精美的大門。門頭柱采用磚砌線角傳統形式,強調細部;(5)窗戶窗套。窗戶窗套采用涂料飾面,也可選用成品的窗套;(6)建筑材料。建筑的立面選用生土色的文化面磚為主,圍墻結合使用清水磚、文化面磚和涂料,勒腳和基礎局部使用石材、卵石等材料;(7)其它文化元素。多選取成品裝飾圖案,如文化浮雕、窗花、植物圖案和幾何圖案等圖形。重視公共空間的塑造,村落整治和提升應重視公共空間的塑造,加強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塑造良好的村落入口形象(包括入村門牌、門樓)和公共開敞空間。優化內部院落功能,進行美化整治,既適宜居住,又可增加對外接待服務的要求,院落內部功能和環境均應進行統一指導和規劃;(8)道路單坡硬化和預留了排水溝,在排水溝內種植綠色植物與花,豐富道路層次,解決了排水不暢的問題,增加汽車的行駛舒適度。
改造前的原有村落與改造后的建筑放采對比見圖1~圖6。

圖1 原有村落(一)

圖2 原有村落(二)

圖3 原有村落(三)

圖4 改造后的建筑效果圖(一)

圖5 改造后的建筑效果圖(二)

圖6 改造后的建筑效果圖(三)
美麗鄉村設計“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涉及的內容繁雜,很容易讓設計人員停留在口號上而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失去原有改進的意義。此次吾塔木鄉西塔提讓村美麗鄉村的改造,在不大規模調整建筑結構的情況下,提升了鄉村的整體形象及定位、優化了建筑內部的空間布局、完善了鄉村的生態建設,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和可推廣性,將有利于今后對若羌縣鄉村旅游的整體開發和提高當地村民的生活品質,為將來西部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1] 陳秋紅,于法穩. 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進展綜述[J]. 學習與實踐,2014(6):107-116.
[2] 鄭文俊. 旅游視角下鄉村景觀價值認知與功能重構——基于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梳理[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1):102-106.
[3] 單霽翔. 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J]. 城鄉建設,2013(6):6-11.
[4] 劉濱誼,陳威. 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 小城鎮建設,2005(9):45-47.
[5] 陳小亮. “反規劃”理論在西部地區新農村規劃中的應用[J]. 小城鎮建設,2007(5):32-34.
李豐(1988~),男,研究生,助理工程師,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TU201.5
A
[定稿日期]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