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偉, 楊 虎
(重慶蜀通巖土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1120)
?
安縣黃洞子溝泥石流發育特征及危險性預測
蔣軍偉, 楊 虎
(重慶蜀通巖土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1120)
黃洞子溝泥石流是受汶川地震影響的一條規模較大的泥石流溝,地震后曾發生過多次泥石流災害,尤其以2013年7月9日爆發的泥石流災害最為嚴重。經調查,發現溝域后還有大量物源,分析后期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對該溝泥石流在不同降雨強度下的規模進行了計算,預測了不同規模泥石流的淤積范圍,對其危險性進行了評價。
泥石流; 地震; 危險性; 預測
黃洞子溝位于四川綿陽市安縣高川鄉泉水村西北側,安縣、綿竹、茂縣三縣交界部位,東距安縣縣城60 km,溝口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9′20″,北緯31°37′22″(圖1)。2013年7月8~9日,綿陽市安縣高川鄉遭遇持續特大暴雨,從8日12時至9日8時,21 h內的總降雨量達442.3 mm左右,超過100年一遇標準(百年一遇24 h設計雨強為422.17 mm)。8日晚23時至9日凌晨4時5小時內降雨總量達244.5 mm,特大暴雨誘發了大規模的山洪泥石流。根據初步調查黃洞子溝內參與泥石流活動物源在87.9×104m3左右,溝口一帶堆積固體物質約10.3×104m3,其中來源于黃洞子溝的物源約5×104m3;泥石流造成溝口順達煤礦部分生產設施損毀淤埋,村民集中供水工程的取水口及控制房被淤埋,溝口橋梁被埋,橋涵一帶泥石流堆積物厚達3~8 m,泉水村安置區一帶部分房屋泥石流堆積物厚度在1.5 m左右,造成了嚴重內澇,進山公路被毀壞總長度在500 m以上。通過調查訪問得知,本次降雨引發泥石流規模較大,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僅有部分財產損失。

圖1 研究區地理位置
1.1 泥石流發育水源條件
水源條件是觸發泥石流的最直接因素[1-2]。研究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6.3℃,極端最高氣溫36.5℃,最低-4.8℃。多年平均日照數1 058.7 h,年均無霜期300 d。年均降雨量1 261 mm,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年降雨量87 %,8月降雨量最多,達到為304.2 mm。境內河流為涪江水系,主要有安昌河、高川河(下游名為睢水河)、秀水河和白溪河,另外還有茶坪河、蘇包河等。高川河從安縣西北部的高川坪發源,于兩河口出境,該河流全長67.5 km,流域面積290.55 km2,平均比降33.4 ‰,多年平均流量10.58 m3/s,最大洪峰流量1 300 m3/s,最小流量1.5 m3/s。因此可知,研究區內水源豐富,滿足泥石流發育所需的水源條件。
1.2 地形地貌特征
黃洞子溝位于高川鄉境內,為高川河上游二級支流,地形北西高南東低,溝域地形總體上屬深切割中山地貌,溝域內地形陡峻,一般坡度30°~50°。地震前岸坡植被發育,喬、灌、草均有生長,生態環境較好。但由于斜坡較陡,地形臨空條件發育,地震后,溝內新增了大量的崩滑不良地質現象,尤其是大光包滑坡區,滑坡滑覆堆積占據了整個流域面積的1/4還多,達7.45 km2左右;該區段已由峽谷變成緩坡,大量的松散固體物源匯集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黃洞子溝總體上以V型谷為主,但受地震及泥石流的堆積影響,溝道下游段由原來的“V”型地貌變為“U”型谷地貌,上游溝段及各支溝總體變化不大,為典型的“V”型峽谷地貌,通常溝谷較為狹窄,縱坡較陡,水流湍急,且動態變化較大。黃洞子溝中游段原“V”型峽谷地貌由于大光包滑坡堆積,無溝道出現。
黃洞子溝泥石流溝域由形成區(清水區)、形成區(物源區)及流通堆積區三部分組成。形成區(清水區)主要分布在主溝上游各支溝以及下游左岸老鷹巖一帶;物源區主要為大光包滑坡碎屑流前緣至老鷹巖滑坡區域,物源量巨大;流通堆積區為大光包前緣以下溝谷地段。
1.3 物源特征
由于“5·12”地震引發溝內崩滑不良地質現象發育,松散固體物源量急劇增加,加之地震后多次強降雨又新增部分物源,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3-6]。
經調查,在“7·09”泥石流災害中,黃洞子溝參與泥石流活動的松散固體物質總量達87.7×104m3,參與泥石流活動的松散固體物源主要為滑坡堆積物源,以大光包滑坡碎屑流和老鷹巖滑坡為主。其中,啟動的滑坡物源量約81.7×104m3,啟動的溝道堆積物源量約4.6×104m3,而滑坡堆積物源主要為“5·12”地震中的新增物源量。可見,“5·12”地震引發大量滑坡固體物源為此次泥石流活動的重要因素。
在高強度降雨作用下,流域內集中物源點及支溝區松散物源大面積啟動,形成以主溝中游集中物源啟動以及各支溝群發性泥石流災害。黃洞子溝中游大光包滑坡碎屑流區在暴雨作用下發生強烈拉槽下切,成為泥石流的重要源頭之一;而下游老鷹巖滑坡體物質堆積在溝道內,上游占溝域面積90 %的水流匯集并夾裹泥石流固體物質對該區域進行強烈沖刷,侵蝕了溝道及溝岸松散物質,并形成運動速度較快,流量極大的泥石流沖向下游,造成順達煤礦區跨溝橋涵毀壞,大量固體物質沖向溝道兩側設施,部分繼續向下游運動至泉水村一帶寬緩處淤積。“7·09”黃洞子泥石流啟動物源主要停積在老鷹巖上游和下游物源位置,對溝口的危害主要以洪水為主。但是,黃洞子溝物源量巨大,隨著溝道的不斷變化,各個卡扣、堵點被淤寬、填平泥石流,溝道變得更加順直,泥石流將逐漸更加容易沖出溝口,對下游居民造成更大的危害。
黃洞子溝泥石流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觸發的,包括以下幾點:
(1)溝域面積較大,溝谷地形陡峻,流域縱坡降大,溝道地形條件有利于形成泥石流。
(2)黃洞子溝距離映秀—北川斷裂帶較近,斷裂帶從溝口通過,“5·12”地震對溝谷斜坡巖土體破壞影響較大,山體遭受松動破壞非常嚴重,大量崩塌、滑坡等松散物質堆積于溝道,松散固體物源異常豐富,為泥石流爆發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源條件。
(3)7月8日中午12時至7月09日凌晨4時,高川鄉區域發生特大暴雨,5 h降雨量達244.5 mm,降雨強度超過100年一遇,黃洞子溝內降雨量更大,極端異常的特大暴雨是次此泥石流爆發的直接誘因。
(4)泥石流從黃洞子溝大光包滑坡碎屑流及紅石溝一帶啟動,至下游寬緩區逐漸停積,至老鷹巖滑坡體區時再次啟動最終造成危害。
(5)由于降雨歷時、雨強、空間分布特征等的控制,黃洞子溝泥石流流速、流量、一次沖出規模等因素的作用,以及與三叉溝泥石流同時爆發的作用,加之黃洞子溝溝口泉水河溝道縱坡較緩,導致黃洞子溝泥石流在出口一帶淤積并造成次生災害。
黃洞子溝經過地震后5年時間的演變,溝道條件發生較大變化,原有堰塞湖被淤填,溝道已演變為順直通道。根據調查,黃洞子溝前期啟動物質量在180×104m3左右,主要是溝道內物質沖高填底,削陡填緩,出溝物質總量僅有約13×104m3左右,占啟動物源的比例較小。
目前溝域內物源動儲量還有416.6×104m3,且動儲量主要集中分布在臨溝區域,在合適的氣象條件下集中啟動的可能性大。而由于溝口煤礦堵點、煤礦下游橋梁堵點已被前期泥石流消滅,今后泥石流沖出溝口的量將會更大,危害范圍將更遠,危險性將更大。
據計算,暴雨頻率P=5 %時泥石流啟動固體物源規模約64.5×104m3,絕大部分會在溝內停淤,改造溝道,少部分沖出溝口。其中,暴雨頻率P=20 %下泥石流一次固體物質沖出規模為6.3×104m3;暴雨頻率P=10 %下泥石流一次固體物質沖出規模為8.0×104m3;暴雨頻率P=5 %下泥石流就有可能發生潰決,一次固體物質沖出規模為9.9×104m3;暴雨頻率P=2 %下泥石流一次固體物質沖出規模為12.3×104m3;暴雨頻率P=1 %下泥石流一次固體物質沖出規模為14.3×104m3。
各種情況下溝道過流能力剖面及泥石流淤積區范圍情況預測見圖2、圖3。

圖2 各降雨條件下泥石流淤積范圍預測剖面

圖3 不同規模泥石流固體物質出溝后預測淤積范圍平面
(1)5年一遇暴雨洪水(P=20 %)條件下泥石流一次沖出量為6.3×104m3,出溝匯合三叉溝洪水后泥石流流量281.6 m3/s,現有溝道可以滿足泥石流的過流要求,泥石流均在現溝道內淤積,基本不會造成危害。
(2)10年一遇暴雨洪水(P=10 %)條件下泥石流一次沖出量為8.0×104m3,出溝匯合三叉溝洪水后泥石流流量334.9 m3/s,現有溝道基本可以滿足泥石流的過流要求,但安全儲備不足,隨著泥石流的淤積,泥石流危害可能超出溝道范圍而威脅到集中安置區居民安全,下游分散安置區沿河居住居民也將受到泥石流的威脅。
(3)20年一遇暴雨洪水(P=5 %)條件下泥石流一次沖出量為9.9×104m3,出溝匯合三叉溝洪水后泥石流流量414.9 m3/s,現有溝道已經不能滿足泥石流的過流要求,泥石流將直接沖入集中安置區,對下游分散安置區危害范圍將進一步下移。
(4)50年一遇暴雨洪水(P=2 %)條件下泥石流一次沖出量為12.3×104m3,出溝匯合三叉溝洪水后泥石流流量503.9 m3/s,三叉溝已建防護墻內溝道已經不能滿足泥石流的過流要求,泥石流一出溝就會沖入集中安置區,對下游分散安置區危害范圍將進一步下移,危害范圍還限于公路外側。
(5)100年一遇暴雨洪水(P=1 %)條件下泥石流一次沖出量為14.3×104m3,出溝匯合三叉溝洪水后泥石流流量576.2 m3/s,三叉溝已建防護墻內溝道已經不能滿足泥石流的過流要求,泥石流一出溝就會沖入集中安置區,對下游分散安置區危害范圍將進一步下移,公路以上部分農戶受災,沿公路農房受泥石流威脅嚴重。
通過以上分析可能,在20年一遇暴雨洪水(P=5 %)引發泥石流條件下,溝口集中安置區和下游部分沿河分散農戶居住區受災泥石流的危害,并且隨著進一步淤積,其危害范圍和危害性都會增加。以上僅分析一次泥石流的危害情況,現實中該溝連續爆發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大,故如考慮多次疊加泥石流的危害范圍和嚴重程度將更加嚴重。所以,從泥石流危險性來分析,黃洞子泥石流危險性非常大,對其采取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黃洞子溝泥石流為研究對象,詳細介紹了該泥石流的基本發育特征,表明該泥石流是受汶川地震影響的規模較大的一條泥石流溝,由于其具有豐富的物源,后期還可能發生多次泥石流災害。文章還對泥石流的在不同降雨強度下的威脅范圍進行了預測,從泥石流危險性來分析,黃洞子泥石流危險性非常大,對其采取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M. Bacchini,Relations between rainfall and triggering of debris-ow: case study of Cancia (Dolomites, Northeastern Italy)[J].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3, 3:70-79.
[2] Chen Chien-Yuan,Chen Tien-Chien,Yu Fan-Chieh. Rainfall duration and debris-flow initiated studi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J]. Environ Geol, 2005, 47: 715-724.
[3] 唐川,梁京濤. 汶川震區北川 9·24 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8,16( 6) : 751-758.
[4] TangC, Zhu J, LiW L. Rainfall triggered debris flow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J]. BullEng GeolEnviron, 2009,68: 187-194.
[5] 謝洪,鐘敦倫,矯震,等. 2008年汶川地震重災區的泥石流[J].山地學報, 2009,27(4): 501-509.
[6] 崔鵬,韋方強,何思明,等. 512汶川地震誘發的山地災害及減災措施[J].山地學報, 2008,26(3): 280-282.
蔣軍偉(1988~),男,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楊虎(1988~),男,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P642.23
A
[定稿日期]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