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從事連環畫數字出版工作的李華欣見面之前,我一直認為,連環畫從當下種類繁多的圖書市場上消失不足為奇,作為商品被市場淘汰,只能說明它已經不具備價值,過時了。
但在李華欣的辦公室,我隨手翻開一本連環畫,很快就被吸引住了,精練的文字配上精致的畫面,內容活靈活現。李華欣說這就是連環畫的魅力所在。
在北京通州區的一家新華書店,我詢問是否有連環畫賣?女售貨員很詫異,“很少有人問起過?!标P于低齡兒童的讀物,她向我推薦了一些國外繪本和漫畫,書中圖畫也很漂亮,色彩豐富,但畫法單一,人物造型過于夸張,很不真實。跟很多朋友交流之后我發現,這種國外風格的繪本或國內模仿而來的一些繪本,已是當下家長們的唯一選擇。
而連環畫(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們叫它小人書或者小兒書)則幾乎囊括了繪畫藝術的所有畫種和技法。一位連環畫收藏玩家告訴我,連環畫是藝術品,尤其是那些精品,更是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遠非如今那些被稱作“快消品”的漫畫、繪本所能媲美。
但為何如今很難再見到連環畫?除了受到融合了新媒體手段的“快消品”沖擊之外,或許也和當下人們的浮躁心態有莫大關系。有多少家長在選書時會認真對比各類童書的內容?又有多少畫家還在專注連環畫畫法與題材上的創新?
一位中年畫家告訴我,創作連環畫其實并不難,關鍵是連環畫現在已經失去了市場,所以他們才不去創作連環畫。可問題是缺少了創新產品的供應,消費者就會缺乏購買欲望,市場又從何而來呢?
這似乎是一個“死結”,該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