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緒
近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中國著名虛假醫藥廣告表演藝術家和她的全國衛視之旅”為題,披露了一位職業化的醫藥虛假廣告的“表演者”。
這位表演藝術家劉洪斌在漢蒙苗三個民族之間自由切換,身份在北大專家、中華中醫醫學會鎮咳副會長、著名中醫養生保健專家間輪換,精通糖尿病、哮喘、祛斑、失眠等諸多領域,在全國十幾家衛視頻繁出鏡,氣質高雅口齒伶俐地推銷過苗仙咳喘方、唐通5.0、天山雪蓮、藥王風痛方、苗祖定喘方等9種藥品和保健品。其中一款 “藥王風痛方”,已經被安徽省食藥監部門認定為假藥。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該藥幕后的公司,僅從一家快遞公司對外售出的產品,合計銷售金額就達到了六百多萬元,其中劉洪斌出演的“祖傳秘方”賣出了一百九十多萬元。
劉洪斌的成功,讓我們想起魏則西之死。當時有網友評論: “搜索引擎控制著普通人接觸信息時代的入口,卻把路標指向邪惡欺騙的世界……這種對弱勢群體對普通大眾的經年累月的作惡,是最深的惡。 ”
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養生類節目和醫藥廣告播出管理的通知》。該《通知》指出,醫療養生類節目只能由電臺電視臺策劃制作,不得由社會公司制作;醫療養生類節目需報備;嚴禁醫療養生類節目以介紹醫療、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直接或間接發布廣告、推銷商品和服務。 《通知》中還強調,醫療養生類節目聘請醫學、營養等專家作為嘉賓的,該嘉賓必須具備國家認定的相應執業資質和相應專業副高以上職稱,并在節目中據實提示。
既有這些規定,劉洪斌何以能夠在全國十幾家衛視發布9種藥品和保健品?平臺責任、監管責任何在?在百度搜索被莆田系醫療廣告充斥后,我們發現,堂堂衛視居然也是非法藥商的同伙,為了一點廣告費,置職業操守和人命于不顧,這樣的平臺,有何面目奢談社會公器?有什么資格再談公信力?
為了變現,演員去拍垃圾劇、果農用洗衣粉泡水果,衛視賣假藥、裝飾公司用超標板材……每一個行當都在拉低底線,一邊比爛,一邊吐槽。易糞而食、互相欺騙的情節一再重演。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每個人都是旁觀者,每個人也在自覺不自覺地縱容、包庇,甚至制造著犯罪。
世上不止一個劉洪斌。據報道,李熾明、王志金、高振宗等等也和劉洪斌一樣,出沒于各個頻道,變換著身份推銷各種藥品和保健品。他們和背后的廣告商、電視臺合謀,是另一種形式的莆田系和百度搜索,甚至于更具有危害性。因為對很多中老年觀眾和農村觀眾而言,電視和報紙依然是他們熟悉并信服的媒體。這部分觀眾缺乏鑒別能力,食藥監局、媒體等等本應成為虛假廣告的過濾器,成為他們用藥的一道安全閥,卻充當了謀財害命的幫兇。事情曝光后,有網友質疑這些觀眾的智商,說有病不去正規醫院,聽什么廣告呢?我們與其責備他們的智商,不如責備這個世界的瘋狂。因為也許你有能力辨別這個廣告的真偽,但你是否會有能力辨別塑膠跑道的質量、有能力辨別真假地溝油的口感?每一個人都有知識盲區、每個人都有可能上當,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各個行業的守夜人保持警醒,不再尸位素餐甚至為虎作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