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當資源無限延伸,社會財富越來越聚集,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顯而易見。不過,這個過程中不公平現象被無限放大,當此之時,財富和權力成為博弈的籌碼。一個孩子究竟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不重要,他成才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機會呈現在他面前,每個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圍繞財富的斗爭才剛剛開始。
兩所學校的文明坐標
孟母三遷——最早為孩子上學折騰的故事。孟母搬家的主要原因并非學校的優劣,而在于學習環境。當然,學習環境也是很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學習環境能拯救一個瀕臨惡化的心靈。
然而,選擇學校并非那么簡單,它越來越與一個人的財力、權力息息相關。“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三十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逐漸陷入停頓。
如同一個窮人的孩子不可能充滿自信地走進超級貴族學校,一個普通工人的孩子也不可能進入那些著名的××路小學。出身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從幼兒園開始的履歷,當然,這句話有點兒絕對,其補充條款是購房——有足夠的金錢購買最核心的學區房,同樣可以彌補出身的不足。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很少,一個人的財力越來越與其出身相關,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駕馭在每個人身上。
許多偏遠村鎮的學校里,作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沒有人給他們選擇學校的機會;馬路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放棄學校,游手好閑的小青年,帶著一種快樂的絕望感追逐著當下;一些留守村莊或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他們保守本分,復制著父輩的命運。
與這個現象并存的是,許多大城市的孩子們,一個學期的花費抵得上很多孩子父母一年的收入,他們接受著最好的教育,享受著人類先進成果最快的潤澤,他們視野開闊、風度翩翩,很容易獲得和他們身份相對應的社會的入場券。
而最初的那兩所學校,注定會成為鄉村和城市的文明坐標。
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里的書房
無論如何,一場貌似事關生命的大折騰已在華夏大地展開。
有的是必須折騰,不進則退,舍我其誰。有的是被動折騰,別人都在折騰,你不折騰就落后了,持這種態度的人大都在抱怨,沒辦法,我也不愿意折騰啊。但其實在他被動折騰的同時,別人也在被動折騰,三折騰兩折騰,他比誰都來勁。
幾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曾報道,北京市中心文華胡同一間只夠放下一張床、一個衣柜和一張搖搖晃晃的書桌的老式平房,售價390萬元人民幣,每平方米超過35萬。原因是,它就在公立的北京實驗二小附近,而這所小學是北京市最好的小學之一。
這間小房既無廚房也無廁所,居住條件堪稱簡陋,購房者并不介意:他們只是利用這塊地方來“證明”居民身份,而不是為了在里面住。
《經濟學家》稱:“財富的優勢就將保留下來,那些能吸引到最富有和關系最硬——以及最聰明的——生源的學校就能招募到最好的教師,并且在這些學生家長的金錢的幫助下,能購買奢華的設備和設施。”許多家長最看重的是這些學校幫助學生建立起來的人脈網。同英國私立名校的校友組織一樣,中國最好的公立學校的校友組織同樣是最好的敲門磚。
為孩子入學所做的準備從進最好的幼兒園開始,進這些幼兒園競爭的激烈程度同樣驚人。對將子女送入好學校的嚴峻考驗有一個常用的說法叫做“拼爹”,嚴格說就是拼父母的錢財與能力。
天價學區房早已不是什么新聞,2016年,北京西城區文昌胡同的一間11平米的平房,以530萬的價格成交。父母購買的其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房屋,而是購買一條起跑線,對賭孩子未來的一生。
前段時間,一篇風靡網絡的文章,讓很多人把目光投到了“默默無聞”的書房上。這篇文章是《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里的書房》,它通過“學霸”金庸的故事,給很多癡迷學區房、熱衷補習班的家長潑了盆冷水。
應該說,家長們的焦慮都在情理之中,他們的選擇也都應該得到尊重。可問題在于,很多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投資、比拼甚至競賽上,卻對孩子的“書房”的關注遠遠不夠。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它重要的不是先拔頭籌,而是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此外,學校水平、師資力量乃至教學技巧、各種補習班,都不過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底蘊和家庭環境。
折騰的世界認同
不管怎么說,折騰還在繼續。在國外,同樣也在折騰。
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民權運動、進步教育思想、反主流文化和“向貧困開戰”失敗的影響下,興起了所謂的教育選擇運動。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政策出現了一個逆轉:從限制擇校到鼓勵擇校。
“就近入學”是世界各國在普及教育以后所采取的通行做法,是發達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各州均實行“劃分學區、就近入學”的政策,受教育者一般只能在學區內到公共教育當局指定的公立學校就學。擇校只限于少數富裕家庭選擇私立學校。
80年代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政策作了重大調整,逐漸放松了對就近入學的限制,甚至推行鼓勵擇校的政策。
在美國,家長可以通過獲悉各校所有學生的成績報告卡,為其子女做出基于這些信息的學校選擇。同時,推廣教育券制度,即如果學校連續三年不能提高其學生的成績,則家長有權用公共經費為其子女選擇其他公立或私立學校。
與美國一樣,英國也廣泛推行擇校政策。教育被看成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家庭是市場的消費者,可以根據學校的辦學質量為子女選擇學校就讀。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在嘗試推行擇校政策。就連限制擇校最堅決的以色列,對學區劃分規定的執行也越來越松弛了,這導致以色列出現了兩種類型的競爭:一是學生家長之間為給子女選擇最好的學校而進行的競爭;二是各學校之間為吸引好學生而進行的競爭。
當然,國外擇校政策的實際效果,目前還缺乏明確的結論,國外的政策并不一定適用于中國。第一,推行擇校制,有可能加劇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第二,近年來的教育實踐表明,我國目前還不具備推行擇校制的條件。即便是同一區域的學校之間差距不大,推行擇校制——走教育市場化之路,也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否則“容易使學生成為教育公司謀求利潤的犧牲品”。
但是,就近入學和擇校同樣在中國并行,或者暗地里并行。規則之外有潛規則,那些輸掉一輪的家長們,在下一輪的競賽中勇攀高峰,繼續“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