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布《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對違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按相關規定實行責任追究。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據報道,這是我國首次開啟生態保護紅線戰略。所謂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這條紅線,是繼耕地紅線、林地紅線之后的第三條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守住了這條紅線,就能確保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降低。因此,上述相關意見的發布,體現了國家以強制性手段強化生態保護的決心。
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再加上不少地方片面而急功近利地追求所謂發展,不想或不能正確處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關系,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問題日趨嚴重:建設用地不足,就千方百計地通過占地挖山、填海平湖來彌補;經濟發展無方,就想方設法地亂砍濫伐林地,亂采濫挖礦山來彌補;為力求任內出政績而輕農業重工業、“只顧富不要綠”,一座一座濃煙滾滾、污水橫流的工廠拔地而起……所有這些,都給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修復和逆轉的破壞。
為給子孫留住藍天綠水青山,為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繪制一條全國性的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遏制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的趨勢,應該是越早越好。不過,在全國范圍內劃定一條生態保護紅線,各地劃定本地的生態保護紅線,在技術上應該都不是難事。如何竭盡全力堅守這條生態保護紅線,才是真正的關鍵和難點。這就需要給生態保護紅線通上“高壓電”。
如何給生態保護紅線通上“高壓電”?上述意見強調,要嚴格責任追究,尤其是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要實行終身追責,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其實,這只是一種事后問責、事后補救,造成的惡果已無法用時間和金錢衡量和彌補。還需要在事前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每個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都應有人為之負責,就像每條河流、湖泊都要有“河長”、“湖長”一樣;在事中還要強化執法監督,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過程嚴管。事后再強化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就比較全面了。
最重要的是轉變用人理念,在干部任用提拔中讓“生態政績”顯性化,不僅出生產力的地方出干部,出“生態力”的地方也應出干部,地方經濟發展才會更加理性科學;干部考核不僅要算地方經濟的小賬,更要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安全保障的大賬,防止大規模、高強度地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要以鐵腕手段,把“位子”、“帽子”與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成效掛鉤,讓敢于觸“高壓電”的干部付出巨大代價,不僅僅是“換位子”,而是要“丟帽子”,以保障生態保護紅線不淪為可緊可松的“橡皮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