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場。對于一些輔助報考的機構和填報志愿的APP而言,邱然們的苦惱恰恰是難得的“商機”。
“470!”6月23日,邱然(化名)在第一時間查詢到了自己的高考分數。
雖然高出二本線30分,但分數比自己預期要低一些,她希望在接下來的志愿填報中能做些彌補。實際上,志愿填報并非一件易事,背后涉及一系列選擇:選學校、選專業、選城市……
面對選擇,邱然既困惑,又糾結。她希望能有專業人士提供指導。
俗話說,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場。對于一些輔助報考的機構和填報志愿的APP而言,邱然們的苦惱恰恰是難得的“商機”。
“七分考,三分報”
“歷史學和經濟學哪個專業好?”“如果不喜歡,大學還能不能調專業?”“歷史學被列入紅牌專業,真的找不著工作嗎?”“我這個分數該如何選學校?”
因為拿不準該如何填報志愿,邱然曾向多位親戚、朋友咨詢。眼看報考的日期臨近,但誰都未能給她一個明確的答案。讓她更糾結的是,自己想報考江浙地區的高校,父親則堅持讓她在安徽本省高校就讀。
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填報志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填報志愿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考試。”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感慨道。
對于考生而言,能否被錄取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大學錄取招生的過程,并不完全是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熊丙奇說,投檔前,學生無法預知錄取分數,大學也是被動接受檔案錄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志愿填報帶有一些博弈的色彩,這使得學生產生嚴重的焦慮。
任何一條相關的信息,都可能影響這些顧慮重重的準大學生。邱然本來想報歷史學,但她卻發現這是個紅牌專業。
“所謂紅、黃牌專業指的是這些專業從全國層面來看就業率較低、就業質量較差,但各地的勞動市場供需情況不同,每所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培養質量不同,國家層次的‘紅、黃、綠牌不一定代表各地區、各高校的實際狀況。”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麥可思專家馬妍解釋說。
志愿填報需要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僅憑某一項指標做決定的做法并不可取。“紅、黃、綠牌專業僅可作為填報志愿的參考之一。”馬妍說,“但需要注意的是,專業被列為紅牌、黃牌,并不意味著不建議報考,也不意味著所有高校以后都不能新增此類專業。”
規劃缺失
工作多年后,家住河南義馬市的杜莎依然遺憾當初沒有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大學畢業后,計算機與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的她卻選擇了從事會計工作。
“因為分數原因被調劑到了計算機與信息管理專業,這不是我真正喜歡的專業。當初,高考后填報的專業是會計專業。”杜莎回憶說。
畢業至今,她已工作三年多時間。“會計工作容易使人心累,”她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專業,我可能會選擇從事教師職業,因為這個行業假期較多,可以照顧孩子。”
像杜莎一樣,所學專業與從事工作不一致的情況較為普遍。
6月12日,麥可思發布《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70%,這意味著有三成本科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的是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應用物理學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僅為33%。
談及這種現象,熊丙奇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的職業規劃缺失。
“在高考之前,學生往往只關注怎么能考一個好分數,而不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填志愿時就很難根據興趣來選擇學校和專業。當年劉丁寧選擇從香港退學復讀就是規劃缺失導致的結果。”他說。
2013年,遼寧省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讀香港大學一個月后,選擇了放棄72萬元全額獎學金,退學復讀。2014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遼寧省高考文科狀元!這次,她報考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熊丙奇認為,大學新生中對所選大學或專業不滿意者占很大比例。這不僅會影響大學的辦學及學生的學業,將來還會形成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的問題。
商機
除了向親戚、朋友咨詢外,邱然也曾想求助一些輔助報考的機構。但動輒數千上萬的收費,讓她望而卻步。和同學交流時,她了解到一些提供志愿填報查詢服務的APP。
在一款APP上,邱然付了298元開通VIP服務。在這里,不僅可以查詢高校近年來的錄取分數線、最低分、錄取平均分等數據,還可以輸入分數、學校、專業,模擬填報志愿。
近兩年,提供志愿填報服務的APP越來越多。通過手機應用搜索“志愿填報”,《民生周刊》記者搜索到包括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完美志愿、樂學高考志愿、高考志愿填報、圓橙高考志愿等十幾個APP。
這些APP既有適用于全國考生的,也有適用于某一個省份的。有些APP的下載量超過10萬次甚至30萬次。各個APP之間,收費標準也是高低不等。
然而,這些標榜“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且收費價格不等的APP是否都可靠?
“這個行業是魚龍混雜。”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填報志愿是一件專業性非常強的事情,很多企業不懂高考招生政策,而只會用大數據分析,這導致填報變得非常不靠譜。”
考生、家長多元化需求,吸引不少機構進入志愿填報服務領域。
“志愿填報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事情。”熊丙奇說,對于學生而言,如果由專業的機構、人員來指導填報還是很有幫助的。填報之前,首先要了解高考招生政策,了解錄取的分數和規則,了解大學和專業,結合考生的興趣和成績,然后才能做出最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