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妙苗
四川大竹縣土生土長的80后“浙商”廖紅軍,從大竹的山里走出去,告別了懵懂和莽撞,有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勇氣和能力,又義無反顧地回到山里。雖然廖紅軍在浙江有了自己的事業,但他無法割舍與大山深深的情感。是大山挺起了他的脊梁,也是大山鍛煉了他的肩膀。為了改變大山的面貌,他毅然回到家鄉,投資家鄉,致力家鄉發展,成為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讓農戶融入白茶產業
在浙江,廖紅軍發現安吉白茶供不應求。白茶市場的不斷升溫,讓他看到了茶產業的發展前景。大竹縣與安吉縣處于同一緯度,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土壤條件適宜,發展白茶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他由此萌生了在大竹縣山區種植白茶的念頭。
“安吉白茶雖好,但大竹以前從沒嘗試過,大規模種植能行嗎?”對于來自各方面的疑問,廖紅軍也比較謹慎。2009年,他從安吉溪龍鄉帶回幾百株白茶苗,讓父母先在自家屋后試著種了起來。經過精心栽培和打理,茶樹長勢良好。2010年3月,他將采下的茶葉送到安吉縣農科所進行檢驗,茶葉質量得到了技術人員的充分肯定。由于大竹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白茶的氨基酸含量等指標甚至在原產地之上。這下,廖紅軍心里就更有底氣了。
成竹在胸,他迅即與大竹縣委縣政府取得聯系。2011年,在大竹縣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廖紅軍成功引進了安吉白茶,以團壩鎮為中心,流轉山地林地,建立白茶種植基地。經過幾年的迅猛發展,已在團壩鎮、黃灘鄉、中和鄉、月華鎮、清水鎮、朝陽鄉、城西鄉等鄉鎮建立了多個白茶基地,白茶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
為了大竹的白茶產業健康發展,廖紅軍牽頭成立了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讓農戶融入白茶產業。這一模式不但帶動了農民增收的積極性,還為企業謀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杜絕農藥、空氣對茶園的污染
隨著白茶種植面積的逐年增加,2017年,大竹白茶產量較往年有大幅提高,生產成品茶葉2萬余斤,實現銷售收入4000余萬元。茶農人均增收3萬余元,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就地務工增加收入。
廖紅軍實行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首先,白茶基地的選址遠離工廠和現代文明,甚至遠離人煙和農田,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農藥和空氣對茶園造成的污染,最完整地保留了白茶清香甘醇的特性。其次,白茶基地以自然農耕為主,杜絕使用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化學食品添加劑,只能施用有機肥和天然草木灰,采用生物鏈或者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蟲害,有效地保護土壤肥力。先進的管理技術加之白茶種植基地的優質生態保證,鑄就了“巴蜀玉葉”白茶卓越的品質。廖紅軍堅持推廣“自然、健康、品位”的好茶而興茶惠民,他說,大竹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為愛茶人獻上了頂級生態白茶。白茶種植基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常年云霧繚繞,生態資源得到妥善保護與充分挖掘。這些位于高山之上的白茶樹,飽受優質土壤滋養,吸收林木落葉產生的腐殖酸等天然有機肥料,具有天然的優越品質。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開創自己新事業的同時,廖紅軍沒有忘記帶領鄉親們一起增產增收。以前,農民自己種田,收入少、付出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進城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守在家里。廖紅軍公司的白茶基地,大都從當地村民那里流轉而來,然后再聘請村民做茶農。村民在廖紅軍的公司上班,還是種自己熟悉的那片土地,但同時可以掙兩份錢。
在廖紅軍看來,現代農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科技也逐漸轉變著農業的種植方式。但是,即便是現代農業,也要受到天氣、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土地也仍然是開展農業活動的重要基礎。尊重自然,保護耕地,努力讓鄉親們接受農業新思維,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和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如今,鄉親們也開始逐漸接受他的種田理念,和他一起在農業領域繼續耕耘、致富。“茶農自己也會算賬,在外面打工還不如在家里種茶。種茶只需繁忙三四個月,一個勞動力最少就可以賺到三四萬元,相當于在外面打工一年的收入。”廖紅軍說。
作為大山的兒子,廖紅軍富了不忘家鄉人。幾年來,廖紅軍盡己所能改善家鄉基礎設施和面貌,先后籌資1000多萬元,修建、硬化村級公路30公里,既解決了茶園的運輸問題,又有效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問題,使周邊村民結束了肩挑背扛的歷史。
無論是流轉土地給他的村民,還是在他茶園工作的工人,每逢過年過節,廖紅軍都會給大家送一些禮品。他還把自己公司的利潤拿出一部分分給大家,讓大家一起共享企業紅利。“大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就是想回來把家鄉的鄉親們都帶動起來,和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廖紅軍說。
在大竹,廖紅軍還資助了3個貧困學生,每次考試后孩子們都會主動向他報告自己的成績。“現在這些孩子像我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廖紅軍一臉幸福。
廖紅軍還先后資助孤寡老人50余人次,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困境。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回報家鄉的熱心,廖紅軍默默書寫著自己的精彩人生。
為了讓當地農民一年四季有活干,廖紅軍正在逐漸擴張產業,延伸產業鏈。在白茶產業獲得成功之后,他又流轉了1萬畝山地,與日本京都大學等合作,種植水梔子,用于提取食用色素,同時套種經濟苗木。廖紅軍說,他想做一個“讓合作伙伴有安全感、讓當地百姓有自豪感、讓就業員工有歸屬感、讓自己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接下來,他計劃投入3000萬元,將產業基地建設與周圍的青山綠水自然風光有機結合,依托產業優勢,發展生態旅游。也就是要利用林區優美的自然景觀及漫山遍野的白茶樹、水梔子,修建綠色避暑休閑山莊,舉辦“茶葉采摘節”,舉辦“梔子花節”,打造生態旅游景點、景區,打造現代生態農業觀光線,吸引更多游客到基地觀光旅游,帶動周邊更多群眾就業及發展相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廖紅軍的心中,“做最健康最干凈的有機茶”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創業路上,廖紅軍將用有機白茶的優良品質,為企業、為大竹白茶描繪更加宏偉的藍圖,譜寫更加動聽的共同富裕的田園牧歌。“有了黨的好政策,有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鄉親們的辛苦勞動,只要找對了路子,也就打好了底子,未來也就有了希望!”展望明天,廖紅軍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