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梓宇
摘 要:城市綠地的規劃關系著整個海綿城市的“海綿”系統,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要重點發展不同類型綠地的開發設施的建設。文章通過針對不同類型的綠地設計進行了規劃,描繪出每個類型的海綿型綠地的設施要點,為海綿城市理念下的綠地建設提供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海綿城市;綠地規劃;綠地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19-0101-02
近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繁榮經濟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人們的居住環境遭到過度的開發、土地遭到破壞、綠地的效用越來越不明顯。這些現象都使得整個城市禁受自然生態的能力下降,只要出現下雨天,整個城市就像進入了海景景觀內,土地的硬化帶來了城市的癱瘓。為了轉變這種情況,發展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實現雨水的重復利用和積存,促進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發展合理的綠地規劃設計,將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1 海綿城市內涵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一塊海綿一樣,能夠將水資源良好的收集和釋放。即下雨天時將雨水吸收、滲透、蓄存、凈化,以此實現水資源的保存和重復利用,又不會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可以良好地適應自然天氣和自然災害,在需要水資源的時候釋放,在不需要的時候蓄存,具有良好的彈性。
這一理念是以整合水資源的整體調度、源頭分散供給為重點的,使得整個城市的地下水循環系統實現合理分配,既保證了自然環境的協調,又保障了人工環境的優化。建設海綿城市,就是建立一個合理的水資源調配系統,實現合理的水資源循環,為城市的綠地建設提供水資源的供給,例如道路兩旁綠地、公園綠地等,保障其水循環的自然順暢,地表徑流持良性發展,城市綠地環境更加優質。
2 國內海綿城市發展
我國針對城市雨水循環系統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首先將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作為雨水循環系統技術的試點,2001年頒布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更標志著我國雨水系統控制技術的初步成熟。
深圳市于2004年從美國引進低影響的開發理念,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等方面進行技術交流合作,編制了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術規范,將此規范應用于城市的城市雨水系統建設中,并取得了新的建設理念,即“滲、滯、蓄、用、排”,這為以后城市綠地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念保證。
3 城市空間中綠地景觀設計策略
(1)下沉式綠地。城市的公園綠地能夠改善城市的局部氣候環境,為城市提供氧氣、溫濕環境、優良景觀,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增添一抹優質的綠色環境,利于居民的身體健康。儲存、回用、入滲、排水、管路等五個主要部分構成了城市公園綠地中的雨水系統。下沉式綠地這一工程技術設施的應用,能夠增強雨水的利用,將雨水進行蓄存和凈化。下沉式綠地的優點就在于它的土質疏松、土壤透氣性穩定,比一般的植被草地滲透率高15~20個百分點,能夠將雨水的蓄存提升到一定高度。城市綠地的植被覆蓋率高,這利于雨水滲透到地下補給為地下水,設計的優化應將凈化入滲系統引入,將很大程度上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綠地設計上應該加入路面高于綠地高度、雨水口高于綠地高度的規劃,其中雨水口連接管道,形成一個雨水優良流動的下沉式綠地系統。假如下雨,雨水就會將抵達綠地,將綠地澆灌,綠地會吸收、滲透、儲存一部分,而綠地吸收儲存不了的多余的雨水就會流入雨水口內,雨水口連接的管道會將多余的雨水匯入城市河流或其他地方,這樣保證了雨水在綠地上的使用和儲存,更使得河流和地下水實現補給,減少了城市中雨水過多造成水泄不通的現象,也不會對綠地植被造成破壞。
(2)下沉式道路。城市道路的存在是為了城市的交通、市民行走,是城市空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雨水最愛匯聚的地方,幾乎所有的雨水在道路上匯聚,就逃不過在道路表面的徑流,如果道路上的雨水匯聚不為重視的設計,就會造成“海景”景觀的現象。在城市道路上的設計也采用下沉的模式,即在道路兩邊的人行橫道鋪設透水設施,道路行車中間的中分帶和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應該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假如雨水較多的情況下,長時間的雨水浸泡會對路面的路基造成安全威脅,影響交通安全,所以要在靠近路基的一側用混凝土或其他設施擋住雨水的浸泡,防止雨水滲透的影響,保證路基及交通安全。在綠地的空間設施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綠地中間設置一個給雨水緩沖的空間,利用這個緩沖空間將其與下沉式綠地聯為一個整體,將雨水通過緩沖空間流入周邊的其他綠地環境,實現雨水的吸收、滲透,也將道路上多余的雨水進行了儲存。要在此設計中引起重視的是,在城市道路上的初期地表徑流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例如城市廢棄物、重金屬塵埃、路面垃圾材料等,這些污染物一旦滲入雨水,而初級雨水再匯入城市綠地植被中,將會危害綠地植被的生長,更嚴重地會污染地下水,對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破壞整個水循環的系統。所以,雨水的初級處理在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用雨水初級凈化設施對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過濾,才能夠流入綠地植被。
(3)下沉式廣場。城市的廣場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娛樂、休閑的活動空間,同時也在城市雨水匯聚的場所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廣場上的雨水處理也是一大重點。在設計廣場時,應將廣場周圍的綠地高度適當降低,高度低于廣場的整體高度,以此將雨水匯聚狀況減少,全部匯入周圍的綠地中,保證綠地對雨水的吸收和儲存。在這一部分中,綠地植被的設計應加入灌木、喬木、花卉等,在為廣場的整體景觀提分的同時,可以更加充分地改善地表雨水的滲透能力,加強雨水的吸收,營造良好的廣場生態環境。廣場的透水層應在先進生態技術允許范圍內使用低碳環保的材料,加強雨水下滲程度,保證雨水的充分匯集和收集儲存。在利用先進透水材料的同時,適當設置有坡度的排水路面,或者用與景觀相符的管道將多余的雨水匯入管道排出去,以防止雨水被綠地植被的過度吸收。對于初級雨水可能有污染的狀況,在廣場上設置兩種不同的水質匯聚區域,將初級雨水和其他雨水進行分離,利用初級雨水凈化設施對初級雨水進行凈化,同時可以保證處理后的雨水和正常雨水都可以進入綠地被吸收儲存。廣場的范圍有些會有限制,于是有些雨水的滲透和流失并不能保證立馬見效,此時就需要在綠地范圍內種植耐干旱同時耐水濕的植被,這種植被生命力強,對多水多旱狀況都能夠適應,符合現代城市的氣候特點,也能夠保證廣場范圍內整體植被的景觀視覺效果。在廣場周邊范圍內設置檢測水量裝備也是有必要的,裝置能夠對雨水分配進行調制,減少沒有及時通過下沉式綠地裝置的雨水對植被的過度浸泡狀況發生,將浸泡時間盡量縮短,提高植被的生長環境質量,保證廣場景觀效果。
(4)下沉式立交橋區。有些城市的立交橋下也有著綠化帶,而一般的路面兩側高度都隨著立交橋的整體高度而有些縱坡弧度。這種狀況一旦下雨,就會造成路面范圍內的雨水長時間匯聚沒辦法及時排出,造成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在這一部分綠地設計中,可以將路面高度適當提高,使綠化帶的高度降低,下雨時使雨水匯入綠化帶,而不是積在路面。綠化帶內可以種植一些草木花卉、灌木叢等,或者設置一些山石景觀,使得城市立交橋在繁忙的道路交通外可以有一份城市外的愜意。
(5)下沉式居住區。居住區是整座城市建設的中心部分,大量城市居民在此地居住,給居住區的重要性加上重要的一筆。居住區的綠地建設是整個城市綠地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關系到大量居民們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所以設計要求會更加嚴格。居住區的整體設計應以更加及時的排水為主。在主次道路、人行道、休息娛樂區的地下鋪設透水裝置,并且要在大范圍的綠地面積上使得綠地高度低于這些道路高度,使居住區內的積水較少到最小值。設計中建議在綠地中種植耐干旱耐水濕的樹木,保證雨水的及時吸收排出。另外在綠地范圍內設置排水口,若雨水量過大,排水口就會起到及時排散多余雨水的作用。可以在居住區內設置一些自然山石、小湖等,便于積水的分散排出的同時增加居住區的景觀視覺效果,既實用又美觀。
4 結束語
隨著眾多城市化問題的日益涌現,人們也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自身生存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向往高品質、高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系的生活,追求對城市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使下沉式綠地設施參與到海綿城市綠地設計規劃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種生態基礎設施能夠實現城市綠地的多功能化,明顯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提升城市整體綠地布局的合理化,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好這一生態基礎設施,才能夠真正使海綿城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保護好地下水循環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生態文明的城市社會。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袁弘,等.“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39(6):26-36.
[2]宋曉猛,張建云,占車生,等.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影響研究進展[J].水利學報,2013,44(7):779-790.
[3]姜昀,張升堂.城市化對水文循環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6):30-32.
[4]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1):11-18.
[5]李俊奇,王文亮,車伍,等.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解讀之降雨徑流總量控制目標區域劃分[J].中國給水排水,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