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武鄉縣嶺頭村扶貧新模式
近日,武鄉縣嶺頭村村民魏寶玉的兩次種地直播因媒體報道而引發關注,在試水直播之前,魏寶玉是一名微店店主,店內售賣的是自家種植的小米、核桃和黃豆。嶺頭村“第一書記”史小兵告訴筆者,村里像魏寶玉一樣的微商有100人,組織整村發展微商,是他們探索出的一種新的扶貧方式。
直播下地種谷子
47歲的魏寶玉一身農民裝束,站在谷子地里,將手中一盆黑色的肥料一把把撒下。腳上的布鞋沾染上土地的原色,皮膚因勞作被日頭曬得黝黑。他憨厚笑笑:“這是互聯網+農民兒子。”
這是山西長治市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村民魏寶玉的第一次耕地直播,時間是2017年5月12日上午9時。鏡頭里不時出現湛藍的天空和遠處的溝壑,魏寶玉沖著手機鏡頭介紹著新近投入地里使用的有機羊肥。不同于化肥,這種肥料“沒有化學成分,產出的小米營養價值高”。
在嘗試直播耕地之前,魏寶玉是一名微店店主,開店半年來,他將這家線上店鋪打理得有模有樣。微店售賣4種不同價位的小米,價格較低的賣到20元一公斤,貴一點的賣到37.6元一公斤。
魏寶玉說,去年9月24日,他第一次去縣里的電子商務中心參加微商培訓,內容是教大家如何開微店和做買賣。同年11月5日,魏寶玉家的第一家微店開張了。除了小米,核桃、黃豆等土特產也紛紛“擺上了貨架”。
他說,開微店以前,收回來的糧食得等別人上門收購,價格也低廉,每公斤小米10~12元,開微店以后,每公斤小米能賣到20元。
今年春節,魏寶玉在外讀大學的女兒放假回家,參加縣里針對大學生的培訓班后,也經營起了一家微店。和他們類似,在村里還有很多夫妻、父子(女)搭檔開微店。
村里100人開微店
從山西省長治市教育局來嶺頭村掛職的“第一書記”史小兵說,全村近190戶人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6戶。目前,村里開微店人數達到100人,其中包含貧困戶21戶。去年,嶺頭村實現整村脫貧,而“發展微商是讓村民們實現持續穩定脫貧的一項措施”。
史小兵說,嶺頭村沒有工業污染,農產品品質好。不過此前,農民曾面臨“打下糧食賣不了”和“賣不上好價錢,都讓中間商把錢賺了”的困境。
史小兵介紹,由于武鄉縣是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借助這一平臺,嶺頭村發力“微商扶貧”,將村里的貧困戶組織起來,通過培訓,教他們在網上開微店,把家里的土特產品在手機上直接賣向大城市的餐桌。
這一次,魏寶玉成為村里試水直播的先行者。一個多月前,他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做直播,背景是農村的風光,他受到啟發,能不能通過這種方式“把嶺頭村的小米展示給城里人看”?
直播種地的想法獲得家人的支持。魏寶玉說,村外有人看了直播后打過來電話,問谷子的生長過程是怎么樣的,也有南方人咨詢谷子的吃法,“地里的小苗從長大到收割,大概需要五六個月,現在大家還沒有看到完整的過程”。接下來的除草、收割、加工,他計劃每一步都進行直播。
按市場需求生產作物
對于直播帶來的效果,魏寶玉和村里的其他微商還在等待和觀望。
這和史小兵最初說服村民們參加培訓、經營微店的情形相似。村民們接受新鮮事物需要一個過程,“以前大家都覺得,貧困村與互聯網不搭界。”史小兵說,因為村子里多數是五六十歲的留守老人,“覺得學不會、沒自信”,另一方面,這一群體此前多數沒有智能手機。
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直接把老師請進村里來培訓、給老人介紹價格低廉的智能手機外,還有在村民間樹立一位榜樣和帶頭人。
這位榜樣就是郭姐。郭姐名叫郭晉平,今年56歲,是嶺頭最早學開微店的村民。這位“小學還沒畢業”的村民在開店后,第一單生意就賣到廣州,“100斤核桃賣了1500塊錢”。
有郭姐帶頭,村民的觀念悄然轉變,“她能學會,那我也不比她差”。去年11月4日,村里第一次微商培訓班開班。史小兵說,這期培訓有20多人參加,有村民白天開了店,晚上就接到訂單了,“看到大城市的客戶給他們好評,說還要再買的時候,大家信心逐步建立起來”。后來隨著村民間互相帶動,參加人數逐漸增多。
5月18日,魏寶玉開了第二次直播,這一次,他學會了如何看觀眾的人數。直播間里,依舊是“天挺藍,樹挺綠”,魏寶玉雇人開的拖拉機把種子一粒粒埋進土里。機器里的種子撒完,魏寶玉又新拿了一袋倒進盛種子的斗子里,他沖著鏡頭告訴觀眾,再過一段時間,等地里的苗兒出來之后,他還要來除草,到時還會有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