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重,王銳,溫毅華,戴志紅,劉翔,劉永慧,徐正秋
(1.湖北十堰市蔬菜辦,442000;2.十堰市蔬菜技術推廣站;3.十堰市蔬菜科學研究所;4.十堰市蔬菜種子公司)
新常態下蔬菜規模園區發展對策研究
——基于十堰市蔬菜園區實證研究
王永重1,王銳2,溫毅華3,戴志紅4,劉翔2,劉永慧2,徐正秋2
(1.湖北十堰市蔬菜辦,442000;2.十堰市蔬菜技術推廣站;3.十堰市蔬菜科學研究所;4.十堰市蔬菜種子公司)
新常態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供給側改革和消費理念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和扶貧攻堅的推進,催生和激發了蔬菜園區(家庭農場)極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本文在實例調查的基礎上,剖析了成因、問題,提出提素質、明導向、降成本、補短板、去杠桿、保安全的發展對策,以期為蔬菜規模園區(家庭農場)發展提供參考。
蔬菜園區;規模;發展對策
在近幾年的蔬菜生產演變過程中,規模蔬菜園區和家庭農場不斷出現。經過近幾年戰略性結構調整,十堰市已培育和發展了一批極具區域特色和產品競爭力的蔬菜規模園區和家庭農場,推動了十堰市傳統蔬菜生產向現代蔬菜轉變的步伐,加快了蔬菜產業化進程。目前,蔬菜規模園區(家庭農場)已初步成為蔬菜經濟的又一主體,但新常態下受蔬菜生產要素、市場競爭、消費需求結構及安全要求的提升,立足蔬菜供給側改革,蔬菜規模園區發展也面臨著如何鞏固和提升的問題。
鑒于此,對蔬菜規模園區的發展進行實際調查研究,多方位進行剖析,對如何加快蔬菜園區(家庭農場)高效發展提出對策建議和措施,以期尋找穩定規模、提升效益、保障質量的合理要素配備,實現規模、效益、質量與山區農民脫貧的有機結合。
新常態下蔬菜經濟,在此將新常態下蔬菜經濟運行釋義為以綠色節約循環為發展方向,以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提升產業內涵與統籌外延發展為目標,推進質量與經濟效益穩定提升,以科技應用創新和公共服務提高為動力,推進蔬菜經濟增長與保障蔬菜安全。同時,將蔬菜家庭農場歸并為蔬菜規模園區范疇。

表1 蔬菜園區有關情況
1.1 發展蔬菜規模園區是現代蔬菜和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和必然要求
蔬菜規模園區的發展是業主立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特色優勢的綜合認識,實施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加銷一體,優勢集中,有利于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蔬菜經濟增長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轉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降低蔬菜發展對環境的負影響,是現代蔬菜發展切實可行的重要載體,是山區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蔬菜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是山區蔬菜突破碎片化、傳統化、低質化向規模化、現代科技化、高質化轉變的重要路徑。
1.2 發展蔬菜規模園區是各類要素聯合激活的必然結果
國家和地方政策要素為蔬菜規模園區和家庭農場提供了政策支撐,推動蔬菜規模園區的發展;“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凸顯人地矛盾、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比較效益的差異、新生代農村年輕人理念的改變及城鎮化建設,加劇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產業結構的再調整和扶貧產業培育,推進了土地資源要素向專業大戶流轉集中。

表2 種植大戶調查情況
該研究共確定園區(家庭農場)樣本20個,其中園區14個、家庭農場6個,同時為體現對比性,隨機確定37個蔬菜生產大戶進行調查(表1,2)。
2.1 規模園區情況
14個蔬菜規模園區設施最小面積1.2 hm2,最大66.7 hm2,配備微型動力;規劃在建1家,生產運行13家,虧損5家,地頭冷儲設施3家。園區業主由其他行業轉入,無蔬菜產銷經歷和知識,專業素質較低;設施結構高檔,輕簡化類動力裝備不足,先進技術與地方特點不能有效嫁接;經營管理相對粗放,穩定用工來源不足;整體效益與大戶相比較差。
2.2 家庭農場情況
本次調查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6戶,分別是:鄖西縣海濤家庭農場,總面積約10 hm2(其中設施面積8 hm2);鄖西縣香口鄉喜吉家庭農場,設施面積6.67 hm2;鄖西縣天河蔬菜家庭農場,設施面積10 hm2;鄖西縣夾河太亮家庭農場,設施面積6.34 hm2;鄖陽區偉超家庭農場,設施面積13.34 hm2;鄖陽區心怡農場,設施面積20 hm2。家庭農場多以雇傭人工生產而非以家庭成員生產為主,經營管理粗放,輕簡化、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品種多樣,市場渠道不穩,財政支持有限。
2.3 生產大戶
大戶以設施生產為主,面積為1.33~16.68 hm2,生產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間或雇請季節性用工;生產多采取精細化,自銷間或批發,效益最好的為1.33~3.34 hm2的大戶,基本年收益穩定在20萬元左右;具有一定區位、市場、交通優勢的,667 m2效益可達1萬元左右。
2.4 比較分析制約效益因素
①規模因素設施面積以10 hm2為臨界點,大于10 hm2后面積與效益呈反比。大戶及以家庭成員為生產力的以1.33~3.34 hm2為適宜,平均每667 m2效益為1萬元。
②設施因素設施裝備以6~8 m跨度設施較實用,高端設施與生產、市場相關聯,目前仍然呈反相關。
③科技因素水系配套、水肥一體、輕簡動力、生產技術等“三新”技術應用與否直接決定物化成本和效益,與物化成本負相關,與效益正相關。
④資金因素后期資金(含項目資金)投入一定程度影響效益,與園區發展和效益呈一定正相關。
3.1 理念存在偏差
部分轉型園區業主發展過于期望政府支持和項目爭取,對園區自身的主要生產發展關注不夠。
3.2 投入機制不穩
一是園區界線不清,主業不明,追加投入缺乏方向,顧慮重重;二是園區費用逐年增長,業主持續投入存在困難;三是地方財政支持及項目支持有限。
3.3 用工及管理難度大,物化成本高
從調查了解到的情況看,園區都存在用工緊缺且老齡化的問題。雇工多數在55歲以上,以女性居多,在生產關鍵季節及采收期常因用工緊張而導致減產。而且用工管理較難考核,生產力物化成本占總投入的60%以上。
3.4 園區融資擴大再生產難度大
調研中發現,蔬菜園區建設前期投入大,后期園區業主想擴大再生產卻因資金不足無法實現。金融支農實際操作難度較大,制約了園區的發展速度。
在看到蔬菜規模園區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發現了不少存在的現實問題。針對規模園區現狀及存在問題,圍繞供給側改革的降成本、補短板、去杠桿,提出如下發展對策。
4.1 加強信息主體培訓——提素質
充分注重和培養生產力第一要素,一是園區業主素質,對現有業主進行相關蔬菜產銷管理培訓,同時制定相關條款,保障今后進入業主的整體素質;二是雇請工人素質,結合新型農民培訓,針對性進行蔬菜知識及生產操作培訓,全面提升操作能力;三是培育農業人才中介機構,為園區業主針對性獵選農業職業經理人和農業工人。
4.2 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明導向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一是強化“菜籃子”工程行政首長負責制,明確蔬菜生產供應的民生地位,以群眾需求滿意度作為考核問責主要指數;二是建立穩定的蔬菜產業發展基金,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規模園區予以政策和資金扶持,促進經營主體發展蔬菜規模經營的信心;三是建設健全融資平臺,以政府資金為保證,協調金融、保險等部門,建立健全融資平臺,放大政府資金投貸總額,切實提高和發揮政府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綜合效益。
4.3 大力推行輕簡化實用型科技創新應用——降成本
充分發揮實用科技的提升作用,以輕簡化、實用型科技創新的應用,全面降低投入成本。一是推行專業化生產,鼓勵扶持種子、種苗生產機械化;二是提高動力機械化,研究探索新型適宜十堰地區的棚室結構,以能夠滿足中大型機械操作,提高動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三是推行水肥一體和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廣生物生態物理科技運用,強化科技融合。
4.4 完善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安全
充分發揮質量與品牌價值作用,強化基地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意識,加強園區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室及農殘檢測設備建設力度,確保產品準出制度落到實處,打造園區產品品牌,實現品牌價值。
4.5 推進產地冷鏈體系建設——補短板
充分發揮冷儲設施調控市場半徑作用,加快推進產地預冷設施、整理分級車間、冷藏庫房以及清洗、分級、包裝等設備建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增強市場保障調控能力。可對重點蔬菜基地建設小型冷庫、蔬菜運輸車等冷鏈設施進行補貼,減少蔬菜產后損失,增加凈菜上市份額。
4.6 注重管理機制創新——去杠桿
充分發揮機制創新激發內生動力作用,一是注重園區管理、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的培養,開展產銷對接,實施訂單生產;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園區組團,積極拓展省外及出口供應市場;三是開展電商銷售,在集鎮開設施蔬菜產品體驗店,探索線上和線下銷售相結合的銷售新模式。
[1]王宏宇.河北省蔬菜標準園區創建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12(11):78-79.
[2]王華,朱愛云,何文娟,等.蔬菜標準園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6):111-112.
[3]王學文.高臺縣綠色蔬菜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24):11-14.
[4]吳仲珍,楊燕.銅仁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9):301-302.
[5]顧金峰,程培堽,儲宇奇,等.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與對策——基于蘇州現代農業園區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501-504.
[6]張偉,黃華.張家港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308-309.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Vegetable Garden under New Normal——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Shiyan Vegetable Garden
WANG Yongzhong1,WANG Rui2,WEN Yihua3,DAI Zhihong4,LIU Xiang2,LIU Yonghui2,XU Zhengqiu2
(1.Hubei Shiyan Vegetable Office,442000;2.Shiyan Vegetable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Station; 3.Shiy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Vegetable Sciences;4.Shiyan Vegetable Seed Company)
with the reforming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e,improving of consumption concept,develop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boost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vegetable garden was motivated infinite vitality and development space under new normal and the guides of 5 development concepts including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 and share. Based 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problems,and came up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quality,knowing orientation,decreasing cost,covering shortage,removing lever and protecting safety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garden.
Vegetable garden;Scale;Development Strategy
S63
A
1001-3547(2017)12-0076-04
10.3865/j.issn.1001-3547.2017.12.030
十堰市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14R09)
王永重(1972-),男,管理碩士,主要從事蔬菜產業規劃與研究,電話:13886807404,E-mail:317265639@qq.com
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