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金華一考生
一張張揉碎的宣紙散布于書房,一旁的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也愈顯沉重,幾個月來,我一直找不到一種方向……
這或許是我學習書法這么長久以來遇到的最大瓶頸。臨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將近四個月,從起初的結構相似,筆畫的側轉相似,直至最后的游絲也達到深似程度。但老師總說缺少些什么。我就不停地練習,然后揉碎一張張載滿希望的宣紙。顏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潑墨是因為他當時的心情。并且我始終認為,書法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是否相似,而就是超越并自創一種風格,如今我卻被困在顏真卿的筆法框架之中,找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來到了上海市博物館,欣賞了米芾的《多景樓記》,在千萬幅作品中,我唯獨傾心于它,當之無愧的“刷字”,側鋒轉筆間流露出一種抑揚頓挫的韻調,起筆很重,不受束縛,中間隨意略輕,盡顯豪放。在看似隔斷又意味相連的數十字之間,我竟體會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明朗。從那一刻開始,我似乎拋開了顏真卿的拘泥,從“刷字”中深深受到觸發。更為可貴的是,米芾也是在臨摹遍百家的書法后,才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的。
當我重新提起筆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紙上行云流水般地散開了,雖然還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態卻發生了大變化,我追尋到了練習書法的方向。或許,人生的其他努力也是如此,在繁忙的復習階段,我總把自己困于厚厚的資料之中,反倒讓自己機械麻木了,對于知識的領悟不是明澈的,而是混沌的。有時,我不想結果,不給自己制造緊張感,以輕松的心態復習,反倒收獲很大。所以說,對于人生的各種事情,我們更該放開內心的緊張和強求,去體味不同的風景,從而收獲最本質的本真?;蛟S換了角度思考,就會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將一張張揉碎的宣紙鋪平,沉心欣賞古典大提琴聲,從那一刻開始,我體味到一種練習書法的方向,一種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實秋所說:“一切絢爛之極又歸于平淡了?!?/p>
點評
關注自我,關注自我的成長經歷。在青春的行程中我們總有對學習的認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莽撞不服?還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生命的歷程就是這樣一山一水看過來,一個瞬間的轉變,一個時刻的重新開始,都是我們青春成長中的永恒記憶。
考生將自己“從藝”的經歷寫得起伏有致,所有的情思默化其中,直到那一刻的頓悟,豁然開朗——讀來令我們信服。考生收獲的不僅是藝術的感悟,更是對人生的理解。形而下的“困境體驗”漸變為形而上的哲思,“從那一刻開始,我體味到一種練習書法的方向,一種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實秋所說:‘一切絢爛之極又歸于平淡了”。作文語言優美如珠玉,叮當有聲,讀來賞心悅目。開篇鋪陳敘事,行文當中“當我重新提起筆的一刻”緊扣題目,結尾照應題目,形成渾然一體的篇章結構。
(蘇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