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未來5年的城市新格局是“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西控”,就是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布局,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這個戰略布局是高瞻遠矚、利國利民的,因為成都西部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也是天府之國的水源要地和文化勝地,更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
成都“西控”
意在重構城鎮空間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布局和功能定位,應該重新構建與資源稟賦和環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鎮空間布局,實現人口、城市、產業相互融合。“西控”不是不發展而是為了更好發展, “西控”不是短發展而是為了更長發展, “西控”不是慢發展而是為了更快發展,“西控”不是低發展而是為了更高發展,“西控”不是小發展而是為了更大發展。“好、長、快、高、大”是“西控”的愿景,與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本意一致。這里的“好”是環境友好,“長”是持續長久,“快”是幸福快樂,“高”是附加值高,“大”是綠化面大。因此,“西控”區域要堅持綠色優選,生態為要,創新第一,大力發展“高維產業”。
傳統經濟學把產業分為三大類,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與土地有關,增值主要靠自然條件;第二產業包括制造業、采掘業、建筑業和公共工程等,與智力有關,增值主要靠科技創新;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運輸、通訊業、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等,與理念有關,增值主要靠模式改善。第一、第二產業是物質生產部門,隨著社會發展比重都在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是服務提供部門,比重持續上升。三大產業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產業融合
不是簡單相加
由于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費歇爾和克拉克的三次產業分類法已經進入困境,人類社會已經從工業經濟社會走向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因此,我們應該提出新的產業分類方法。1948年美國著名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在《控制論》書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質,也非能量。” 信息論創始人、數學家申農(C.E.Shannon)說,“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實際上,信息是數碼排列的差異,是數字科技。根據物理學得弦理論,現實世界就是正在演奏的交響樂,就是波長及其組合。數字是世界的核心要素。在笛卡爾坐標系中,第一產業是一維(X軸)、第二產業是二維(X.Y平面)、第三產業是三維(X.Y.Z立體)。按照數字科技和非線性理論,我們應該把產業分為更高維數(D≥4)。比如,有的學者(張來武)提出,互聯網+,就是第四產業。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針對日本農業面臨的發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就是三次產業的加法和乘法,1+2+3=6,1×2×3=6。六次產業理論更加重視全產業鏈的系統經營和品牌化發展,給食品安全問題、醫療養老問題找到了系統性解決方案。當前,面對城鄉二元結構、食品安全、生態環保及亞健康等挑戰,全球經濟學家拿不出一個有效的方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統經濟理論出現了問題,產業分類理論應該是起點。
信息具有普遍性、不全性、時效性、共享性、依附性、無限性、傳遞性、轉化性、價值性、壓縮性等特征。由于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實際是數字排列差異,因此我們不能把信息作為獨立產業,而應該作為排列手段和方式,就是加、減、乘,沒有除法。“加”是線性組合,“減”是優化重組,“乘”是實質融合。由于“人力資本”、納什博弈論、非線性經濟學的出現,應該從三次產業理論走向九次產業理論。今村奈良臣所謂的1+2+3,仍然是線性相加而不是非線性融合,即拼湊。以汽車行業為例,將玻璃、輪胎、鋼鐵拼湊在一起不可能成為汽車。只有把人們的想象創意和設計能力等融入其中,才可能形成汽車產業。統計學指出,利潤是產業誕生的標記。如果把玻璃、輪胎和鋼鐵的利潤拿走后,沒有剩下的利潤,就沒有新產業;如果剩下的利潤遠高于拿走的部分,那么汽車產業就誕生了。因此可以說,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簡單相加,只能增加成本,而無法得到新產業,因此創新是關鍵,是乘數效應,信息技術是手段,是指數效應(數的冪方,就是非線性效應)。我們提出,在創新引領下,第四產業是第一產業(農業)加第三產業(服務業),即1+3=4,就是鄉村旅游、花卉節、農家樂等,以土地為支撐;第五產業是第二產業加第三產業,即2+3=5,就是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保障,或者制造業武裝服務業,工業信息化或工業旅游,還是線性組合;第六產業,就是三次產業的乘法即1×2×3=6,這是一個轉折點,產業組合由加法到乘法,就是由湊合到融合,由物理組合到化學反應(分子變化出現新物質,但原子核沒有變化,如果有核變就是聚變或裂變反應),產業價值鏈由線性到非線性,生態環境可以進入公益領域。第七產業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乘積(6)加第一產業,就是1+2×3=7,工業信息化使農業現代化,比如農業信息化,轉型升級,融入了文化創意。第八產業是第一產業加第三產業(4)乘以第二產業,即(1+3)×2=23=8,是冪方形式,典型的非線性組合,就是用智能化的工業手段去武裝農村服務業、鄉村旅游等,提升質量效益,比如智慧農業、農業工廠、基因農業等,信息和生物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機器人的大量使用。第九產業是第一產業加第二產業(3)再乘以第三產業,即(1+2)×3=32=9,是冪方形式,典型非線性組合,就是農業工業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深度融合,創意農業、文化農業、藝術農業出現,智能化農業4.0版的出現(傳統農業0版,機械化農業1.0版,信息化農業3.0版,智能化農業4.0版,仿真VR農業5.0版)。總之,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次產業是以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為特征,同時創造新技術、獲取新知識、利用新知識,是深度學習型工業、農業的出現,實質就是知識經濟的高級形態,以人工智能為主要特征。第八、第九產業是典型的非線性組合,可以發生“聚變反應”。附加值隨著產業層次升高而提升,一般規律是附加值V(n)=f(n),n是產業層級,比如第九產業>第八產業>第七產業>第六產業>第五產業>第四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簡稱產業附加值階梯。
我們知道,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天生就能融合,可以簡單相加,但要真正融合產生第六以上的產業,則需要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等精妙技術。在發展中,必須研究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 融合不是簡單相加。首要的標準是市場競爭力,必須有利潤。在高維產業中,許多產業的屬性會發生變化,比如公益性或半公益性或盈利性或競爭性等的轉化。需要強調的是,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中,決不能甩開農業,否則將不能產生新產業,因此解決農業現代化是首要的關鍵問題,這是基礎和源頭問題,萬丈高樓平地起。
“九產”理論下
都江堰可做大第四產
都江堰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可以建成成都的副中心,如科技創新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商業中心、消費中心等副中心。重塑空間布局和經濟地理。根據九次產業理論,“西控”區域特別是都江堰應該大力發展第四次產業(N≧4)以上的新興產業,努力提升附加值,建成產業、生態和政策創新示范區。可以設立“國際水文化論壇”和“大熊貓文化論壇”,加大特色小鎮和世界文化生態旅游名城建設,大力發展高維特色農業和智慧旅游、康養產業、綠色科技。把解決農業智能化、人性化及產品安全問題、提升附加值放在重要位置。比如發展工廠農業、智能農業,利用生物技術,參照有機蔬菜的標準把關食品標準,進行數字化、量產化的分解,將分解后得到的數據指標輸入智能化生產設備;用大數據全程監控,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這種全產業鏈的數字化使蔬菜可以不借助農民和工人就從田間來到市場和餐桌。再如,在九次產業理論中,生態環保可以屬于公益,通過社會資本和資本市場的認可形成附加值,能更好地解決環境保護問題。同時,健康、養老、城管等也可以引入社會資本的概念,在高維產業中實現聯動。
(本文系作者2017年6月14日在都江堰召開《“西控”:國家中心城市綠色發展機遇·挑戰·對策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