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魯迅的當下價值,并不在于他對事物的具體看法。他對一些具體人和事的觀感、看法或某些歷史性思考,當然會隨時代變遷和歷史變化而回歸于歷史之中并受到反思和探討。他和他同代人間的那些分歧和爭議,也因事過情遷而具有了比簡單判明是非更為豐富的內涵。但魯迅開啟的為中華民族發展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以“韌性戰斗”精神和緊張思索為中國人的未來進行的探索,直到今天都還讓人感動。魯迅逝去80年之后,世界的一切都變化了,中國也由一個積貧積弱、面臨多重困境的社會,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全球化消費與生產的關鍵環節。雖然中國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和問題,但我們無疑站在了新平臺上,也開始在全球發揮中國的影響力。在此進程中,魯迅及其同代人為中國的富強所付出的一切,都得到了歷史報償。
魯迅當時在極端復雜的環境下始終沒有喪失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力”,沒有失掉對于中國富強的信心,而是在不同方向上艱苦探求,通過自己的作品給予人們感染,召喚人們為民族發展和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而努力。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至今仍能讓人感受到分量和意義。一些人對魯迅的“反傳統”有非議,認為他對傳統僅僅否定。但魯迅在那種特殊環境下對于中國參與世界的堅定信念,其實和他批判的鋒芒與反思的力量一樣,雖然只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側面,但卻意義和價值巨大。今天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肯定和當時的魯迅有所差異,但正是在他的思考之中,正因有他站在現代的平臺上對中國“國民性”進行反思,中國的“現代性”才得以確立。
有了魯迅的反思和批判,我們今天才有機會尋求對傳統更豐富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才可能在激烈的否定之后,更從容地尋求一種歷史“合力”。孔子和魯迅看起來是差異很大的不同人物,但他們實際上都是中國歷史連續性的一部分,都是當代中國所需要的寶貴思想和精神資源。正是由于有了這些不同側面的思考,今天已經處在嶄新全球位置的中國才有了在自身發展中把這些方面綜合起來的可能性。就是這樣,我們從前輩勇敢探求和思考的精神中獲取激勵,在新時代中通過不斷思考,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提供精神力量。新的歷史平臺當然需要新的角度和視野,魯迅思考和探求的勇氣和深度都會不斷給予我們啟迪。
魯迅在1908年發表的《文化偏至論》中有一段極具啟發性的論述,這展現了他對中華文明發展的信念和期許:“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樣才能讓中華文明“屹然獨見于天下”。魯迅正是從他青年時代開始就抱著對中國發展的堅定信念來發出他的聲音,作出他的思考。魯迅在他的位置上為現代中國開啟了獨到的思想空間,而今日中國正是需要這種思想的力量,融會中西古今,通過自身的文化創造,為世界和中國作出貢獻。
我們今天尤需思考的是,在全新的歷史平臺上,我們該如何回應魯迅的信念與期許?
(選自《環球時報》,有刪節)
思路拆分
文章第一段有的放矢,針對魯迅的當下價值這一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闡述:魯迅開啟的為中華民族發展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以“韌性戰斗”精神和緊張思索為中國人的未來進行的探索,直到今天都還讓人感動。文章第二、三段聯系一些人認為魯迅對傳統僅僅否定的看法,抓住人們關心的這一問題,解釋魯迅對于中華文化所持的觀點——“魯迅在那種特殊環境下對于中國參與世界的堅定信念,其實和他批判的鋒芒與反思的力量一樣”,幫助人們辨清是非,糾正錯誤。作者辯證說理,實事求是,防止了片面化和絕對化。文章第四段引用魯迅的話說明魯迅“對中華文明發展的信念和期許”。
這篇文章采用了敘、析、評相結合的結構,“敘”的部分主要是對魯迅“對中華文明發展的信念和期許”的介紹,“析”的部分主要是對這一思想進行揭示,“評”則是作者通過分析得到的結論:魯迅在當下仍有其重要價值。整篇文章側重于“分析”,作者分析時立足于魯迅的思想在當下的價值,將對魯迅思想素材的敘述與對其的分析評論融合在一起,值得考生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