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考生
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種“酣暢淋漓”感覺的“老腔”,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超越了藝術形式本身,成為了一種象征與寄托。在我看來,“老腔”象征與寄托的是人們的鄉愁。
所謂“鄉愁”,就是人們對故鄉的依戀與牽掛。
從古至今,鄉愁都是每一個人繞不過去的坎。
盛唐之時,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曾揮毫寫下《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此詩不就讓人們見識了“折柳曲”在將士內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嗎?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會讓每一個熟悉它的人聞之而動容吧。
上世紀70年代,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寫完后,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后來被海外游子不斷傳誦的《鄉愁》。恐怕沒有人能統計出,這首《鄉愁》曾撥動過多少人的思鄉之愁。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撥動了聽者的心靈之弦,才有了“撼人胸腑”的藝術魅力吧。
進入21世紀后,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衛戰”,努力留住南京的鄉愁;后有“老武漢”新書出版,竭力留住武漢的鄉愁;再有陜西為方言建檔,用聲音留住鄉愁……層出不窮的關于“留住鄉愁”的報道,讓人們懂得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書。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個傳說、一段歷史都記憶著文化,承載著鄉愁。鄉土記憶在歷史的洪流中越積越厚,濃濃的鄉愁也變得立體而鮮明。“老腔”作為地方戲曲,唱腔昂揚豪壯,其押韻字音以方言為基礎,接近原始和傳統,其所觸動的鄉愁,想必無人能夠抵御得了。
時代變遷,推陳出新,但“老腔”卻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顥筆下的《黃鶴樓》:“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它們都是用自己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激蕩出美麗的浪花。
點評
這篇考場佳作從文化的角度,將“老腔”中所蘊含的鄉愁因素發掘出來,并結合歷史長河中曾經引發人們鄉愁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蘊含“鄉愁”而讓人們難以割舍的一面展示出來,很能撩動閱卷者的情感之弦,從而讓讀者充分領略了“動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作文真諦。
從素材選擇看,有機融入了《春夜洛城聞笛》《鄉愁》《黃鶴樓》三首精品之作,由此彰顯出該考生深厚的文學積淀與靈活駕馭素材的能力;從行文表達看,不僅明白、順暢,而且意蘊深刻,像“從古至今,鄉愁都是每一個人繞不過去的坎”“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書”等,都妥帖生動,足可玩味。
【唐恵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