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無疑是當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權利之一。輔以時下高新科技,只要輕觸屏幕,各類信息便會在頃刻間紛至沓來。動動手指便可通過各類彈幕、評論區,對被媒體曝光的、史料記載的他人生活評頭論足——這便是21世紀初人類生活的常態,疲于生活的人們似乎皆樂在其中。
最為常見的就是刷朋友圈,科技飛速發展,周圍的人與遠方親朋好友的生活無一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人人都沉浸在分享與被推送、評論與被評論的旋渦中無法自拔,仿佛評論他人的生活已成為一項生活日常——沉醉,不知歸路。當然也有人質疑這樣的評價是否合理,并反思人們究竟想從中獲得什么。
不可否認的是,仰仗科技發明,人們進行評論的成本與所應付出的代價愈發低廉,人人皆可隱藏在屏幕后,變身為戴上面具的“隱形人”。只需一部手機在手,即刻便能開啟肆無忌憚的狂歡。而摘下面具回歸日常,又恢復成面無表情的模樣。
現代生活愈發新鮮刺激,由此引發的人類娛樂需求無限擴張,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僅僅評價親朋好友的生活,顯然已無法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于是公眾人物首當其沖成為人們的消費對象。
2016年2月底,“小李子”沖擊奧斯卡成功。頃刻間無數“段子手”探出腦袋,浮出社交平臺的海面。網絡平臺瞬時被各色人等的無形“口水”所淹沒。多少人在閑暇之余滿口“小李子”親昵地喚著,諷刺的是,當你細問“小李子”究竟姓甚名誰時,往往一片尷尬、語塞;當你細究萊昂納多在藝術創作路上究竟做了哪些開拓與轉變時,多半是插科打諢或話題轉移。
在這樣的后狂歡時代,他人的生活確實更易進入我們視野。然而,人們所熱衷的評價所起到的效果像一盤極速炸裂的爆米花,極具轟炸性、實效性,卻毫無意義,并會極快地被下一波“口水”所淹沒。
所以,當我們戴上面具,站在道德制高點,以圣人的姿態對他人進行評價指摘,以小人的作態對他人的生活進行肆無忌憚的窺視時,網絡與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與評價的正面導向真正起效了嗎?還是說,在這一波又一波的狂歡中,我們只是進行了個人情緒的宣泄,而早已忘卻原本社會情境中作為公民的我們所應承擔的責任?
我們究竟為何陷入于評價他人生活的深淵無法自拔,難道真是為科技昌明所累?恐怕在這場狂歡中,我們只收獲心靈空虛與孤獨無力吧!
無論如何,在這一場“現象級”的狂歡中,我們應時刻在心中樹立起社會道德律,對各種問題與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真正從言論自由所賦予的評價權中獲取正能量,而非“段子手”般的一時狂歡。
點評
這篇文章針砭時弊,立意深刻,極富現實諷刺與批判意義。針對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沉浸在對他人生活評頭論足的現象,從成本低廉、社會娛樂需求無限擴張、人們心靈空虛與孤獨的認同與追尋等主客觀角度分析其原因,從社會與公民角度闡述了其危害。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樹立道德律,獲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