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 2017-05-30 盧旸 音樂周報
杜恩武演奏鋸琴。
3月26日,胡琴演奏家杜恩武隨東方歌舞團赴日本大阪交流演出,除了二胡,他還帶了一把“鋸”。演出時,他把鋸條置于兩膝之間,左手彎曲鋸片,右手用馬尾弓拉奏;時而模仿鳥鳴,時而快速彈跳弓子,演奏《苗嶺的早晨》,與二胡演奏的《新賽馬》巧妙地聯奏在一起,現場氣氛一下熱烈起來。演出結束,杜恩武介紹這把會唱歌的“鋼鋸”,“這是鋸琴,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在觀眾要求下,杜恩武把鋸琴拿到后排,給大家仔細查看,確認它真的是一把鋸。
鋼鋸會唱歌
“鋸琴這個樂器不平常。形狀奇特,音色奇特,舞臺上非常吸引眼球。”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館員劉婭說,每一種樂器都有其固定音高的位置。例如小提琴、二胡等弦樂器有把位;吉他、琵琶等彈撥樂器有品位;鋼琴、手風琴和吹管樂器都有固定音高的鍵盤、按鍵。只有鋸琴是無把、無品、無鍵的樂器。鋸琴的音高根據鋸片的寬窄及鋸身的彎曲度控制。
“最早演出鋸琴,只要能拉響,現場就爆棚了。有時候,演奏者演奏前會先鋸塊木頭,觀眾聽見鋸木頭的鋸也能拉歌唱歌,似乎看到了奇特的絕技,掌聲雷動。”中國鋸琴學會副會長趙平第一次見到鋸琴是在1987年初,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神奇的鋼鋸》上。節目中,鋸琴協會老會長,任職于海軍文工團的王彭年,在北京商店里拉鋸條,看著特別神奇。在樂團擔任小提琴首席的趙平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沒多久,一次演出中趙平遇到王彭年,并為他演奏的鋸琴伴奏,在后臺有機會便向王彭年請教鋸琴演奏基本要點。“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的鋸琴。”趙平到五金店買了一把木工鋸條,開始練習。練了一個禮拜找到音階,慢慢地可以拉出旋律,開始在臺上演奏鋸琴,從此刻苦鉆研、結緣鋸琴幾十年,在實踐中摸索出用雙鋸演奏出合弦來。“鋸琴不能總是‘絕技,現在需要高水平演出,水平提高了,絕活才能走向專業藝術化。”
是特點,也是難點
“鋸琴最打動我的是它悠揚、奇特的聲音。”2009年,杜恩武聽到王彭年鋸琴演奏的《北風吹》一下子被吸引,并從此開始鉆研鋸琴,“高音鋸琴,音色明亮、高亢、歡快,像口哨一樣;中音鋸琴,音色渾厚、優美、深邃;低音鋸琴,聲音比較厚實,俄羅斯人拉得多,國內較少演奏。”“鋸琴的音色獨特,可以模仿板胡、二胡、小提琴等樂器,還能模仿鳥鳴、人聲,最大特點是余音長,共鳴特別好,縹緲虛空的感覺別的樂器模仿不了,這是它的特點,同時也是難點。如果沒有掌握演奏方法會很難聽。”趙平說,鋸琴可拉奏,也可以敲擊。拉奏時,鋸條相當于一條弦,只是這弦比較特殊,是一頭寬一頭窄的鋸片。鋸琴拉響難,如果老師教學方法得當,或者自己學過弓弦樂器,比較好解決,只要找到發音點,高音往上爬,低音往下走,以此類推,不是很難入門。
“演奏鋸琴掌握平衡最困難。演奏者必須具備優良的音高準確分辨能力和心理素質,五音不全、唱歌跑調的人不適宜學習這種樂器。在演奏過程中也需要演奏者專心致志,思想高度集中,稍一走神,音高就會發生差異,從而破壞了整個樂曲的優美性。所以鋸琴演奏者就必須做到,音準概念強,熟記旋律,內心要有預先音高,心無雜念,準確無誤地拉出每個音高。只有具備這樣的素質才可以演奏好鋸琴。”1993年,武漢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畢業的劉婭在北京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跟隨鋸琴老師上了兩次課。回到湖北,劉婭揣摩演奏方法,從單音開始練習,找出各個音的位置,最好聽的音色,兩年后便可以進行獨奏表演,很快受到觀眾認可。
“讓鋼鋸拉出動聽的聲音,要下番苦功。”杜恩武對鋸琴“又愛又恨”,“鋸琴拉好確實美,但是沒練好的時候聽起來有點瘆得慌。”2011年,去美國參加國際鋸琴比賽前,他每天把自己關在家里苦練4個小時,最終在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如今,在各地演出,杜恩武總會帶上鋸琴,“我希望發揮自己的能力,更多傳播、推廣鋸琴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件樂器。”
中國鋸琴領先世界
每年,美國紐約和舊金山分別舉辦國際鋸琴展演比賽;此外,法國、捷克、德國、波蘭等也有國際鋸琴節。“世界各地都在演奏鋸琴,很多是隨意演奏簡單旋律就可以了。但我們的演奏家不斷鉆研、創新、突破,藝術水準越來越高,其他國家已是望塵莫及。”劉婭曾以鋸琴獨奏《苗嶺的早晨》獲國際鋸琴比賽第一名,她介紹,鋸琴在我國已近百年的歷史,曾一度被忽視,以至逐漸消失,幾乎到了快要失傳的地步。近十多年來,隨著鋸琴演奏家的不斷努力,使鋸琴這一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在我國得以恢復和發展。中國鋸琴協會于1990年10月在北京成立。這些年來,山東、河北、山西、廣東、福建、江蘇、湖北、四川、上海等省市相繼成立了鋸琴分會或籌委會,吸引了眾多的鋸琴音樂愛好者。另外在香港、臺灣地區,數十位鋸琴愛好者成立了鋸琴演奏團,經常在本地公開演出并培養新人,大力推廣這種獨特的樂器。中國鋸琴協會成立雖然才二十幾年,但在鋸琴演奏技巧的探索和開發、舉辦各種鋸琴音樂會、出版鋸琴CD音樂、參加國際鋸琴比賽以及在鋸琴樂器的設計、制作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走到世界鋸琴藝術的前列。
“學習鋸琴,使我得到很多榮譽、演出的舞臺、觀眾的認可、專家的指導;這些讓我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比拉小提琴時更加自信。”劉婭希望,鋸琴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得到業內的認可,不再是絕技絕活;能夠進入正規專業院校,有作曲家為它譜寫作品。劉婭準備下半年在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開辦免費首期鋸琴學習班,從普及開始。鋸琴對著身體一側有鋸齒,掌握不好會劃到手。為了避免危險,劉婭教學生時,會用膠帶把鋸齒封住;趙平教學時,會給年紀小的學生用沒有鋸齒、沒有開刃的鋼板練習。
“鋸琴經濟實惠又方便好攜帶,適合喜歡音樂的老人、小孩學習、娛樂。同時,鋸琴也可以深造,達到國際一流的水準。現代鋸琴適合推廣普及,只是市場認知度不夠,高水平人才隊伍少之又少。”趙平相信,隨著社會認知度的提高,鋸琴會被廣大群眾愛好者、專業人士接受,最終被院團、院校認可。“民間藝人口傳心授不適合鋸琴普及發展的需要。”趙平用幾年時間撰寫《鋸琴實用教程》于2012年出版,成為當時惟一一套系統的鋸琴教程。從初級入門到高級再到雙鋸演奏,完成教程的學習,就能達到國際最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