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
2011年8月,26歲的秦玥飛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卻來到湖南省衡山縣的賀家山村,走上一條進基層、當村官的實干路。
為了盡快融入村民,秦玥飛改掉“一天洗兩次澡”的生活習慣,長期穿著老鄉送的一雙解放膠鞋,夏天的T恤花哨,他便反過來穿。為了能讓村里的老人記住自己,他盡量以固定顏色和樣式的穿著出現在老人面前。僅僅一年時間,無錢無背景的他,為當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統,硬化道路、安裝路燈,修建現代化敬老院,為鄉村師生配備平板電腦開展信息化教學……
2014年服務期滿,秦玥飛放棄提拔機會,轉至白云村續任大學生村官。他認為“輸血”并非最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模式,而應用“造血”模式建設鄉村。秦玥飛帶領村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山茶油產業,通過創業創新為當地創造可持續發展動力。這個一直想在“公共服務領域干點事兒”的年輕人,把村官看作是實現自己夢想的最重要的舞臺和起點。秦玥飛只想很好地服務村民,只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國家。
【頒獎辭】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你選擇后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獲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