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蘋+杭浩+趙玉偉+顧金祥
摘要:近年來鹽城市亭湖區小麥白粉病發生逐年加重,已成為一種常發性病害。筆者分析了近5年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特點,重發原因,提出了加強病情預測、推廣種植耐性品種、優化栽培方式、技術,科學化學預防等措施,以有效控制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危害。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是由活體專性寄生菌禾布氏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病害,我國各大麥區均有發生,且近年來發病情況日趨嚴重。白粉病主要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助氣流傳播到小麥葉片上,在15~20℃、空氣濕度大于70%的條件下可迅速繁殖擴散,從而引起白粉病的大爆發[1]。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病菌侵染小麥植株后,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危害莖稈、葉鞘和穗頸等。小麥白粉病一般葉片下部比上部嚴重,葉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病斑多時可聚合成片,引起葉片枯死、植株早衰、分蘗數和成穗率減少,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影響小麥產量[2]。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1萬hm2左右,近5年來小麥白粉病發生逐年加重,成為與小麥赤霉病、紋枯病齊發并重的病害。為此,筆者分析近5年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特點、重發原因,并提出防治對策。
1 發生特點
一是發病逐年加重。2012-2016年5年間,2012年、2013年偏輕發生,2014年偏輕發生,遲熟品種發生偏重,2015年、2016年均為偏重-大發生年份。二是重發生年份始見期早。重發生的2016年始見期4月1日,比2012年、2014年分別早21天和7天,4月中旬開始病情上升迅速。三是危害損失重,2015-2016年在病情穩定后調查系統田,病葉率分別為45%、63%,病指分別為21.3、13.5。
2 重發原因
一是栽培方式有利。主要是直播稻面積擴大,錯過適期播種。我區為小麥-水稻輪作,水稻直播,收獲期推遲,騰茬晚,影響了小麥適期播種,農民通過加大播種量來彌補,導致小麥群體密度高,田間蔭蔽程度大,通風透光性差,有利于白粉病的發生。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田間菌源量大。近年來小麥秸稈全部機械粉碎全量還田,病葉、病株留在田內,田間積累了大量病菌。偏施氮肥,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3]。重施氮肥造成麥苗旺長,組織幼嫩,提高了小麥植株的感敏性,有利于病菌萌發和流行。二是品種抗病性差。我區種植的‘寧麥13、‘揚麥13等春性品種以及‘鄭麥9023等半冬性品種均不抗白粉病,一旦氣候條件適宜,即可造成白粉病嚴重發生。三是氣候條件適宜。暖冬有利于病菌越冬和冬季菌源繁殖及發展,早春氣溫回升早,對白粉病病源侵染擴展有利,高濕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發病,春季發病期間,陰雨日多、日照少、田間濕度大將加重發病[4]。2015年冬季的上年 12月到2月份,旬平均氣溫3.7℃,比常年高1℃,春季3-4月旬平均氣溫11.4℃,比常年高1.1℃,冬季溫度高有利于病菌繁殖,春季溫度高病害始見早,病菌擴展快。2016年3-4月份旬降雨量18.9mm,比常年略多。四是防控時期不當。白粉病重在預防,由于過去白粉病發生較輕,農戶防控意識不強,忽視了白粉病的前期預防,往往后期結合與小麥赤霉病一并預防,導致在白粉病早發、重發年份,兼治效果差,難以控制病害流行危害。
3 防控對策
一是加強病情預測。在小麥白粉病的調查預報上,要加強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注意天氣變化趨勢,掌握小麥不同品種生育進程,準確掌握白粉病的發生趨勢,為科學化學預防提供依據。二是推廣種植耐病品種。生產上可選擇抗耐病性較好的品種,如揚麥20、揚麥22,揚幅麥4號[2]、徐麥22、徐麥30、徐麥33、淮麥32等,淘汰一些高感品種,降低白粉病流行的風險。三是優化栽培方式、技術。壓縮直播稻種植面積,擴大水稻機插秧、拋秧、移栽秧種植面積,提早水稻收獲期,確保小麥適期播種。推廣小麥機條播技術,減少用種量,控制基本苗,降低麥苗群體密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抗病性。四是加強田間管理。搞好田間溝系配套,注意排水降漬,降低田間濕度。科學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比,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促進麥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五是科學開展化學防治。主要有:適期防治。選擇在白粉病發病初期,單獨組織防治,壓低病情發生基數,減緩病害發展,時間可在3月底4月初,主防紋枯病,白粉病,間隔7-10天再用藥一次,根據兩種病害的發生、發展,確定首次用藥時間,4月下旬5月上旬在主防小麥赤霉病時加入防白粉病的藥種,控制白粉病的進一步擴展。選準藥種。主要藥種有三唑類: 25%戊唑醇,15%三唑酮, 5%已唑醇, 12.5%氟環唑, 40%氟硅唑, 12.5%烯唑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有50%醚菌酯。嘧啶胺類:有25%乙嘧吩。用足劑量、水量。在白粉病菌對三唑類產生抗性及白粉病重發的情況下,要增加劑量,確保防效,水量上機動彌霧機不少于300kg/hm2,常規噴霧450kg/hm2。改進施藥技術。防治小麥白粉病,要大力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確保藥液在葉片上附著率高,防效好。輪換用藥。選擇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輪換使用,以降低或延緩抗藥性,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謝福來,史忠良,楊三維,等. ‘堯麥16選育過程中白粉病抗性與產量相關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6):35-42
[2]周奮啟,袁林澤,耿躍,等. 江蘇8 個小麥品種的耐病性及產量表現[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114-116
[3]李彤霄.我國小麥白粉病預報方法研究進展[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3,36(3):44-48
[4]張蕾,霍治國,姜燕,等.典型區域小麥白粉病發生氣象等級動態預警模型[J].中國農業氣象,2015,36(5):631-639.
作者簡介:王蘋,女,1980 年出生,江蘇鹽城亭湖區人,助理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預報和防治工作。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