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沐榮+劉飛
摘要: 本文從廣西某應用型本科院校勤工助學活動視角對“95后”大學生勞動觀念進行研究,發現,“95后”大學生在勞動中表現出主動性差、責任心弱,功利心強等特點,勞動觀念缺失。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根據存在的問題,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勞動教育提出建議,進而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bor concept of "post-95"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k-study activities of a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 Guangxi. It is found that "post-95" students show poor initiative weak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trong sense of utility in labor and lack of labor concept. The reasons are variou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so as to deep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勤工助學;勞動觀念;95后;缺失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work-study;labor concept;post-95;lack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0-0151-03
0 引言
李大釗曾說過:“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于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勞動是一個人的基本特征,對于大學生來說,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一定的勞動技能是走上社會必備的素質,勞動能夠滿足人的生存、發展、享樂等三方面的需要。勞動觀念是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1]。勤工助學活動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勞動技能,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本文從勤工助學活動視角探討當代大學生勞動觀念問題,具有“以點窺面”的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指導意義。
1 “95后”大學生在勤工助學中的表現
我國在校大學生年齡結構為18~22歲,目前主要為1995年以后我國改革縱深發展階段出生,屬于“95后”人群,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少大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缺乏主動勞動的意識。筆者通過對廣西某應用型本科院校參加勤工助學學生的觀察,并收集用人部門老師們對其的工作情況反饋意見,發現:“95后”大學生勞動觀念主要表現為:工作中主動性較差、責任心較弱、功利心較強、缺乏創新意識、輕視體力勞動等。
1.1 主動性差
通過對該高校近三年來參加勤工助學學生的觀察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在工作中存在“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現象,比如,對于某些對個人能力要求不高的任務,像清潔衛生、收發信件類工作,表現出懶散消極,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而對于那些對個人能力略有要求的任務,像打印、復印、辦公軟件運用等,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承擔,有的學生甚至連想都不想就直接講“不會做”、“沒做過”……表現出缺乏主動學習和主動與他人溝通的意識。
1.2 責任心弱
根據調查發現,“95后”大學生在工作中責任心弱,比如,很多勤工助學學生會出現頻繁換崗的情況,工作中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有學生進入崗位后發現與自己理想中的不一致,就會半途而廢,提前退出;還有學生在勤工助學活動中,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交代的任務便離開,工作中敷衍了事,虎頭蛇尾;此外,很多學生表現出時間觀念不強、對工作任務不重視等。這些均給勤工助學活動開展帶來諸多不利,給用人部門帶來困擾。
1.3 功利心強
筆者對該高校2015~2017年三年來累計2026名參與勤工助學活動學生的參與目進行統計,發現:學生參與勤工助學活動以重視經濟收入為主的學生分別占當年總人數的57.72%、45.81%、46.08%,以重視能力提高為主的學生分別占當年總人數的2.12%、10.81%、11.98%,學生參加勤工儉學以重視經濟收入為主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一半左右,遠遠超過以重視能力提升為主的學生人數比例。此外,通過各個用人部門老師們對學生工作情況的反饋意見,也證實了“95后”大學生在工作中“功利心強”這一特性,比如,很多學生在參加勤工儉學活動時表現出做事捏輕怕重,不在自己的值班時間的工作就提出要求計算加班,功利心較強。
2 當代大學生勞動觀念缺失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勞動觀念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校教育體制問題、家庭教育責任、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或學生個人學習成長經歷等。
2.1 學校原因
首先,雖然我國已經逐漸開始重視素質教育,但是多年來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還較為深遠,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小學校仍偏重考試科目的教學管理,忽視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長久以來,一些學生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這一點從學生對待勤工儉學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部分學生輕視體力勞動,學生對一些如打掃衛生、收發包裹信件一類的“體力”勞動興趣不大,認為這些勞動是在浪費時間或沒有意義。殊不知,學習雖是一種增加技能的重要方式,但對于終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體力勞動的作用是不能夠被替代的。正如列寧所言,“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無論是脫離教育的生產勞動還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育都不能適應現代科技的要求”。通過體力勞動,不僅能夠培養動手能力,而且能夠啟發思維,激發創造力。
其次,包括高等院校在內,學校社會實踐活動的設置較少或實踐平臺設置不夠合理是造成學生“不會勞動”的原因之一。據了解,很多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只是單純進行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傳授,真正的動手實踐部分在10%以下,缺乏專門針對某項勞動技能的單獨訓練,忽略了勞動理論教育與勞動技能培養的關聯性。這一點在通過對該高校勤工助學活動的調查中得以證實,該校缺乏對上崗學生勤工助學具體工作內容的培訓和指導,也反映出學校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崗位設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造成學生“找不到事情可做”,老師“無人能用”的尷尬局面。
2.2 家庭原因
對于“95后”大學生,他們的父母大都經歷過“文革”時期那樣“讀書難”的時代,又趕上改革開放重視知識經濟的大潮,他們對于讀書的重要性體會至深,因此,“讀書至上”、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會對子女有著不容忽視影響,這是造成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勞動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必要勞動經驗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勤工助學視角觀察發現,他們中多數表現出眼高手低,對勞動沒有正確的認識,勞動觀念嚴重缺失。此外,“隔代撫養”是“95后”大學生的另一個特征,在他們成長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祖父母的過度溺愛容易導致勞動觀教育的缺失。總之,多數“95后”大學生在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與長期的家庭保護下形成一種強烈的優越感,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他們的思想認識發展,從而表現出勞動意識缺乏。
2.3 社會原因
首先,從社會整體來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各自的影響力,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勞動觀念的建立,很大一部分大學生認為體力勞動是較卑賤的工作。其次,受當今社會如散漫的新自由主義、功利的實用主義、虛榮的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使“95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了一定的沖擊[2]。在這些不良思潮的影響下,使貪圖安逸、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受到推崇,從而影響了他們正確勞動觀念的建立。最后,在我國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小農意識等傳統勞動倫理文化缺陷同樣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正確勞動觀念的樹立。
2.4 個人原因
“95后”大學生勞動觀念的缺失除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客觀因素外,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是造成勞動觀念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活條件優越,但沒有兄弟姐妹一起成長。這種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們在心理或行為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比如,性格中易出現孤僻、脆弱、偏激、愛慕虛榮、自視清高等特征,這些特征會嚴重妨礙到他們勞動協作精神和勞動能力的養成。
其次,現在的大學生由于平時缺乏勞動,在參加勞動時往往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進而對勞動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久而久之,會害怕勞動或不愿參加勞動活動。
最后,“95后”大學生雖是成年人,但是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念還不完全穩定,對“善惡美丑”的分辨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定性,易受他人價值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對勞動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還比較片面,勞動意識、集體協作觀念及勤儉節約思想比較淡薄,從而影響到勞動觀念的樹立。
3 培養當代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意義
①培養當代大學生勞動意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提高大學生的勞動素養,是對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要求。
②培養當代大學生勞動意識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一,良好的勞動素質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之一,尊重勞動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二,勞動和創造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崇尚勞動活動,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第三,培養大學生勞動觀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正確的勞動觀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③培養當代大學生勞動意識是加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創新,但勞動意識不強、勞動技能缺乏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就業、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對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勞動素養、提高大學生社會競爭力、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對學生家庭、對社會負責的一種體現。
4 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勞動意識培養的幾點建議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4]。相對研究型本科教育來說,應用型本科教育應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3]。如何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勞動意識,建議學校、社會、家長要共同努力。
4.1 高等學校要組織、引導大學生深入基層參與實踐
高等學校要把大學生的勞動教育納入日常計劃中,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以及品德塑造融為一體,結合學生的專業、興趣、就業方向等,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第一,勞動教育內容要符合學生需求,可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同步進行,也可將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同時納入教學考察的重點內容,應統籌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學生管理等各個環節。第二,將勞動實踐成績納入獎學金評定、優秀學生評選的考察中。第三,成立專門的學生社會實踐管理部門,將勞動實踐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對學生校內、校外勞動實踐進行管理,包括學生勞動實踐范圍、實踐內容、實踐時間等,有效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節假日等閑暇時間,為學生參與實踐的安全問題提供“保護傘”。第四,注重提高勞動教育質量,課程設置要求實用性高、針對性強。第五,加強學生社團在社會勞動實踐的組織作用、服務作用、表率作用,提高勞動教育宣傳力度,營造校園內勞動氛圍。第五,增強高校勤工助學活動的勞動實踐作用,加強管理,健全組織機構,由專職部門全權負責管理勤工助學包括崗位設置、學生上崗培訓、考核、報酬發放、監督等一系列工作。第六,增加大學生勞動實踐心理教育指導,用理論知識去闡述勞動的內涵,灌輸勞動光榮思想,從心理上、意識上認同勞動觀念,接受勞動教育,熱愛勞動生活,增加大學生勞動實踐的自信心、消滅虛榮心,強化責任心、培養愛心。
4.2 社會要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
學校可與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讓勞動實踐更貼近實際,可結合學生專業、興趣、就業取向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不僅要設置如市場調研、家教、禮儀等服務性工作機會,也要給學生參與發明創造、科技研發等提供渠道。學生只有通過社會這個“大課堂”,接受鍛煉和考驗,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板,進而成長成才。在勞動實踐中,大學生可以把個人的實踐融會于社會實踐之中,找到社會實踐的結合點,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跨越。
4.3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需家庭的支持與配合
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還需得到學生家庭的重視、理解、支持與配合。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于大學生來說也不例外,勞動教育得到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大學生父母,要轉變觀念,支持鼓勵學生參與勞動實踐,不僅要支持孩子在校期間的勞動實踐,也要有意識地通過衣食起居等日常勞動等培養學生在家庭中的動手能力,避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因此,學校可在完善教育的前提下,要幫助學生家長提高認識,讓家長了解勞動教育的要求。
5 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企業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具備正確的勞動觀念,勤于勞動,樂于勞動,享受勞動是一個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勞動實踐不僅可使大學生了解自己,增強勞動技能,反過來也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欠缺之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環節,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特點的勞動教育的途徑,并把它作為重要的德育內容,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就要端正其態度、扭轉排斥勞動的不良作風。這不僅需要學校方面做出努力,社會各界也要積極支持學校的勞動實踐教育活動。新聞媒體要廣泛宣傳,利用輿論導向的強大優勢為勞動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企事業單位也要接納學校組織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與學校形成合作;學生家長也應該對勞動實踐有正確的認識,鼓勵、支持孩子多多參與到其中。
參考文獻:
[1]簡世德.對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幾點認識[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04).
[2]曹宇.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對策[J]. 教育與職業,2014(10).
[3]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理論思考與南京工程學院的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
[4]陳小虎.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及其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