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微信“朋友圈”已成雞肋
“現在走過來的是微信方陣,你看他們左手手機,右手充電寶;身后背著一鍋心靈雞湯,胸前掛著佛經和養(yǎng)生秘方,手上拿著勵志經典和情感小句,口中還在大喊,親,給孩子投個票吧!”……先別急著笑,這里要說的事,每個人都可能“躺槍”。從最初私密的記錄和分享,到現在幫領導點贊、幫單位公號拉粉絲、幫“萌娃”投票,大家紛紛吐槽:變味的朋友圈,你煩不煩?
■
1.生活影響。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微信朋友圈除了給我們的工作、生活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也擴大了我們的社交范圍,同時還被一些人視為心靈港灣。但是這些所謂的積極意義,和它目前所呈現出來的負面影響相比,簡直有些不值一提了。除了看得太多讓人感覺膩味的各種心靈雞湯以及各種帶有威脅、詛咒語氣的“不轉就不是中國人”之類的網絡謠言之外,各種各樣的曬幸福、秀恩愛以及沒完沒了的商品推銷,更是對人忍耐力的一種巨大考驗。
2.回歸原味。朋友圈越來越像一塊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這不僅僅是微信的悲哀,也是“網絡中人”的悲哀。微信朋友圈要想揚長避短,只有從我們自己做起,比如曬幸福、秀恩愛要有度;比如心靈雞湯少喝,民間偏方不偏信;比如別把朋友圈當成是另一個辦公室等。這樣,微信才會回歸它的“初心”,朋友圈也才能真正體現朋友味。
個人信息的“裸奔”
互聯(lián)網嵌入社會生活已越來越深,個人信息難免在網上留下痕跡。大數據改變了生活,也讓每個人暴露在更大的信息泄露風險中。最近《南方都市報》記者只花了700元,就買到了同事包括開房記錄、名下資產、乘坐航班記錄、網吧上網記錄、手機實時定位、手機通話記錄的個人信息。這樣的個人信息查詢服務可謂“無所不能”,讓每個人都成了“透明人”。更可怕的是,憑個人的力量查不出信息泄露發(fā)生在哪個環(huán)節(jié),甚至不知道該向誰求助。記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難以給出直接的解決方案——治理個人信息販賣的薄弱可見一斑。除了個別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的惡性案例,如“徐玉玉事件”,多數時候個人信息保護處于一種低效的窘境。如新聞報道所示,個人信息販賣平臺并不隱秘,但相關部門就是拿它沒辦法。
■
1.安全。互聯(lián)網嵌入社會生活已越來越深,個人信息難免在網上留下痕跡。我們不得而知,為了快遞、出行、買房、就醫(yī)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到底會經歷怎樣的“奇幻漂流”,但泛濫的“騷擾”電話顯示個人信息被他人不合法的利用遠超想象。
2.隱患。每個人身處于某種信息裸奔之中,因此變得麻木。這種“麻木”表現在治理層面,則是信息保護“破窗效應”的進一步放大。個人信息保護的缺失對整個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同樣帶來了諸多隱患。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在談及國家應盡早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時就提出,如果沒有隱私保護,人們可能就不愿意上網,也不愿意推動“互聯(lián)網+”進入各行各業(yè),這對于國家推動“互聯(lián)網+”戰(zhàn)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保護的“裸奔”理應成為實施“互聯(lián)網+”的基礎。
3.辦法。大數據改變了生活,也讓每個人暴露在更大的信息泄露風險中。發(fā)達國家在信息社會勃興前,一般都經歷了立法保護個人信息的過程。中國的特殊性在于互聯(lián)網大潮來得快,而隱私權的概念普及遲緩,信息保護的步伐遠遠落后于互聯(lián)網普及進度,因此我們應該奮起直追,盡快補齊短板。
4.硬實力與軟實力?;ヂ?lián)網的發(fā)展水平代表了一種硬實力,建立與信息收集規(guī)模和覆蓋面相匹配的信息保護系統(tǒng),則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ヂ?lián)網社會再昌盛,缺乏個人信息保護,也必定難以走遠。
數字“大師展”
近兩年,國內掀起了一股西方大師展的熱潮??创髱熣?,為的是一睹大師原作的風貌原味。然而藝術大師的原作珍貴、稀有,越洋展出牽涉借展、運輸、保險、布展等復雜流程,成本較高。所以,近年的大師展并不完全是原作展出,新興的用數字技術手段展示大師作品的數字虛擬展占了很高的比例。比如北京去年的“不朽的梵高”展和今年的“印象莫奈”展、“邂逅梵高”展。
■
1.科技之利。數字展覽以更便捷的方式讓更多觀眾接觸到藝術、喜歡上藝術,對藝術普及大有裨益;而有效使用高科技手段,還可以調動人們的多重感官,提供互動式、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幫助我們多層次理解大師杰作。
2.科技之失。目前國內的大師展對于數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還比較層次淺,很多時候將光影觀感刺激等同于對藝術原作的欣賞,有本末倒置之嫌。以“不朽的梵高”展為例,數十個投射有梵高畫作的巨幅屏幕依次圍排,從技術上說,拼接的電子屏幕使圖像支零破碎,放大的屏幕導致圖像失真,所謂的高清電子屏其實經不起細看;從內容上看,盡管交響樂環(huán)繞切換,但作品的基礎信息缺失,觀眾只能被動地觀看一張張“配樂圖文PPT演示”。在這樣的數字技術面前,“梵高們”何以不朽?
3.態(tài)度。數字展覽流于表面,絕不僅是數字技術實現上的硬件問題,更是“軟件”上的態(tài)度問題。一方面是國內公眾與日俱增的藝術欣賞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師的效應、多媒體的噱頭,加之展覽成本較低,容易迅速獲取品牌效應和資本回報,大師展作為一種商業(yè)模式一時間被趨之若鶩。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打著大師和藝術旗號的展覽最終損傷的是公眾對大師的期待、對藝術的信賴。
智慧養(yǎng)老
今天,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在我國已達2.2億,占總人口的16.1%。我們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實現養(yǎng)老服務的社會化、智慧化,是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的必然選擇。面對2.2億的老年人口,養(yǎng)老問題瓶頸多多,解決起來相當不易。十幾年前即使是一二線城市,我們才有多少像樣的養(yǎng)老院?而且把老人送了去,不少人對其兒女還要指指戳戳。其后需求越來越大,養(yǎng)老院卻遠遠供不應求;隨之便是水漲船高,一些養(yǎng)老院成了貴族院,高昂的收費使許多家庭望而卻步,而檔次不高的養(yǎng)老院的醫(yī)療保健又難以跟進。
1.習俗與觀念。窮家難舍,其實中國養(yǎng)老的一個最大難題是傳統(tǒng)的習俗與觀念。智慧養(yǎng)老使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助餐、休閑、娛樂、家政、陪聊等一系列貼心服務,不僅解決到了老人的生活需求,而且照顧到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2.沒有圍墻。智慧養(yǎng)老最了不起的是為老人提供了緊急呼救、隨叫隨到的各類上門助老服務,老人在家中就可以加載生命感知儀、智能居家寶等智能設備。互聯(lián)網+沒有圍墻的養(yǎng)老院正是智慧養(yǎng)老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