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茜+陽樹英
摘要:本研究試通過比較不同品種功能稻穎果的L-脯氨酸含量、總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含量,探究不同特種功能稻的增香潛力。
關鍵詞:特種功能稻;增香潛力;L-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
1 實驗材料和內容
1.1 實驗材料。特種功能稻品種7個:上農黑糯(SNHN),上農紅粳(SNHOJ),紅香玉(HXY),紅玉巨胚(HYJP),黑巨胚米(HJP),白巨胚米(BJP),綠稻(LD),香稻品種Basmati,湘晚秈#13, 中香#1 以及非香稻常規品種黃華占。
1.2 地點。地點選址在中國傳統地方香稻產區的香稻原產地,永順縣顆砂鄉高枧村桂溶坪小組和江永縣源口鄉(富坑鄉)黃土嶺村及普通耕地以及長沙市,通過非中國傳統地方香稻產區普通地共設5個點。
1.3 試驗設計
試驗1:實驗地點在永順縣顆砂鄉高枧村桂溶坪小組及江永縣源口鄉(富坑鄉)黃土嶺村還有普通耕地以及長沙市。這兩個中國傳統地方香稻產區的香稻原產地(APF)與普通地(CPF)進行裂裂區設計。
試驗2:選長沙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科研基地對湘晚秈#13,香稻品種Basmati,中香#1 和非香稻常規品種黃華占進行完全隨機種植。在長沙農大科研基地的水稻移栽日期分別為2011年6月8日, 收獲日期為9月10日至9月30日;收獲次序依次是黃花占/中香#1和 Basmati\湘晚秈#13,其中黃花占/中香#1比Basmati\湘晚秈#13收獲期要早1個星期。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產地香氣質量的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相較3個試驗區的比較,江永縣源口鄉(富坑鄉)黃土嶺村的實驗香稻,香味最為濃郁,長沙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科研基地的實驗香稻,香味相比較下最不香,永順縣顆砂鄉高枧村桂溶坪小組的實驗香稻的香味,則屬于二者之間的中間值。
2.2 不同產地香稻灌漿結實期氣候生態因子的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永順縣在香稻灌漿期間的初期和中期日平均相對濕度極顯著高于江永和長沙;日最大風速、日平均風速分別極顯著、顯著低于長沙,而且日最大風速極顯著低于江永縣;不過氣溫日較差大于長沙,雖然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在灌漿中期日照時數顯著低于長沙。江永縣源口鄉(富坑鄉)黃土嶺村在香稻灌漿期的初期和中期中,日最低氣溫、日最高氣溫、日平均相對濕度,都顯著低于長沙和永順,日平均水汽壓極顯著低于永順;在灌漿初期日平均氣溫極顯著低于長沙,并且在灌漿中期日平均氣溫更是極顯著低于長沙和永順,日照時數顯著低于長沙;但在灌漿初期和灌漿中期日最大風速極顯著高于永順,氣溫日較差大于永順和長沙,雖然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長沙市在香稻灌漿期間的初期和中期除了日均相對濕度極顯著低于永順、氣溫日較差小于永順和江永外,其它的氣候生態因子均居高水平。在灌漿末期,江永日最低氣溫顯著低于長沙,日平均水汽壓、日大型蒸發量顯著低于永順,日最大風速低于長沙,日平均風速則極顯著低于長沙,氣溫日較差最大;永順的日平均水汽壓、日大型蒸發量、氣溫日較差大于長沙,日平均風速、日最大風速則極顯著高于長沙。
2.3 地貌地形特征對氣候生態因子的影響
實驗產區地貌以山地為主,因此產區具有山地氣候特色的氣候, 相對長沙產區而言,立體氣候非常明顯;而且產區的地形基本上都屬于類似小盆地、谷地地形,因此溫度年較差較小,晝夜溫差大,并且冬暖夏涼。湖南省最北的永順與最南的江永緯度相差4°以上,使得永順年熱量顯著低于江永。溫度日較差的高峰期集中在8、9月。
3 討論
3.1 香稻香味濃是其對灌漿結實期冷涼氣候的響應
在香稻灌漿初期和灌漿中期,江永及長沙日平均相對濕度極顯著低于永順縣,日平均風速、日最大風速分別顯著、極顯著低于長沙和江永。該地因此,此期間霧多,霧籠罩的時間長,日照時數也就顯著低于長沙和江永,日均溫度也低于長沙,加之顆砂鎮傳統地方香稻產區立體氣候條件明顯,溫度日較差高峰期出現在8、9月,晝夜溫差比永順縣的其它地方大。因此,永順的傳統地方香稻產區香稻要比長沙非香稻產區的濃,香味物質種類要多。
3.2 影響中國傳統地方香稻香味的因素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同一個香稻傳統產區,也有傳統香稻產地和非產地之分,傳統香稻產地的香氣物質種類及其相對含量要顯著高于非傳統產地,因此我們認為氣候因素只是傳統地方香稻產香的影響因子之一。
4 結論
4.1 上農黑糯、綠稻、上農紅粳、紅玉巨胚谷粒穎果的L-脯氨酸含量與總氮含量正相關,上農黑糯、綠稻、黑巨胚米、紅玉巨胚的L-脯氨酸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均負相關。
4.2 白巨胚米、黑巨胚米、紅香玉谷粒穎果的L-脯氨酸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正相關,并與總氮含量負相關;并且白巨胚米、紅香玉谷粒穎果的L-脯氨酸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正相關。白巨胚米谷粒穎果的可溶性蛋白與總氮含量正相關。
4.3 上農黑糯、綠稻、上農紅粳、紅玉巨胚的增香潛力比較大;白巨胚米、黑巨胚米、紅香玉谷粒的增香潛力比較小。
參考文獻:
[1]周漢欽,潘大建,范芝蘭等.廣東特種稻的研究利用及育種問題探討[J].廣東農業科學,2004(6):19~21
[2]趙則勝, 戚家華,陳永清等.特種稻米的開發[J].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5~15
[3]董智挺. 特種功能稻研究進展概述[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8):135~138
[4]趙則勝, 賴來展,鄭金貴.中國特種稻[J].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4~80
[5]韓龍植, 南鐘浩,元東林等.特種稻種質資源研究進展與展望[N].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04,5(3):227~232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