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明
摘要:大豆孢囊線蟲病又叫黃萎病,俗稱“火龍秧子”。豆孢囊線蟲病發(fā)生在大豆幼苗期,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發(fā)育不良,矮小。
關鍵詞:大豆;孢囊線蟲病;危害;綜合治理
大豆孢囊線蟲病是我國北方大豆主產(chǎn)區(qū)主要病害之一。豆孢囊線蟲病發(fā)生在大豆幼苗期,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發(fā)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葉和真葉變黃,發(fā)育遲緩;成株感病花期延遲、花器叢生,花及嫩莢萎縮,結莢少而小,甚至不結莢,嚴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發(fā)達,側根顯著減少,細根增多,根瘤稀少。一般使大豆減產(chǎn)10%—20%,嚴重的減產(chǎn)70%—90%,甚至絕產(chǎn)。
1 危害及癥狀
被害植株明顯矮化、葉片變黃早落、花期延遲、花器叢生,花及嫩莢萎縮,結莢少而小,甚至不結莢;病株根系不發(fā)達,支根減少,細根增多,根瘤稀少,發(fā)病初期病株根上附有白色或黃褐色如小米粒大小顆粒,此即孢囊線蟲的雌性成蟲。被害根部表皮龜裂,極易遭受其他真菌或細菌侵害而引起瘤爛,使植株提早枯死。
2 病原形態(tài)
大豆孢囊線蟲(Heterodera glycies Lchinohe)在分類學上屬線蟲綱墊刃目異皮科孢囊線蟲屬。卵呈長橢圓形、淡黃白色,大小為75—120μm×37—44μm,大部分藏于孢囊內,少部分藏于卵囊內,幼蟲分4個齡期。一齡幼蟲在卵內發(fā)育;蛻皮后成為二齡幼蟲,呈蠕蟲狀,體細長透明,頭部較寬,尾部較長;三齡幼蟲呈豆莢形,雌雄蟲外形無明顯差異;四齡幼蟲雌雄明顯可辨,雌蟲呈燒瓶狀,白色,體長330—410μm,雄蟲恢復蠕態(tài)線形,體長33—370μm,尾部有爪狀交合刺;雌成蟲呈黃白色,檸檬狀,后期變?yōu)樯詈稚笮?40—1100μm×230—720μm,雄成蟲線形透明,頭尾部較鈍圓,尾部微向腹面彎曲,尾末有一對交合刺彎向腹面,大小為1100—1400μm×30—40μm。
3 發(fā)生特點
大豆孢囊線蟲是一種土傳的定居性內寄生線蟲,其特點是分布廣、危害重、寄主范圍寬、傳播途徑多、存活時間久等。雌蟲主要以孢囊(內藏卵及一齡幼蟲)在土壤或寄主根茬內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后,孢囊內的越冬卵便在卵殼內孵化為第一齡幼蟲,蛻皮后變?yōu)槎g幼蟲,突破卵殼進入土中尋找寄主。二齡幼蟲用口針刺破幼根表皮侵入,在寄主根部皮層營寄生生活,成為該病直接侵染源。幼蟲在寄主根部經(jīng)過三、四齡幼蟲期而發(fā)育成成蟲。雌成蟲身體膨大,突破豆根皮層而顯露出來,僅用口針吸著在寄主上,此即為根上所見的小米粒大小的白色顆粒物。雌成蟲體露在大豆根外,與根外雄蟲交尾。老熟雌蟲體壁加厚成為孢囊,產(chǎn)卵于孢囊內。
4 大豆孢囊線蟲病綜合防治措施
針對大豆孢囊線蟲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流行因素,結合呼倫貝爾市大豆栽培生產(chǎn)和土壤耕作狀況,建議對大豆孢囊線蟲病防治,首先要注意防止蟲源傳往無病區(qū),而在發(fā)病區(qū)采取以合理輪作、應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改善土壤耕作條件、進行藥劑拌種等為主要技術內容的綜防措施。
4.1 加強檢疫
加強檢疫制度,保護無病區(qū)是一項重要的防病措施,應全面調查該病的分布情況及生理小種分布情況,明確疫區(qū)和無病區(qū),嚴禁將病原帶入非感染區(qū),孢囊線蟲可隨同種子傳播,應認真進行種子檢驗,禁止從病區(qū)調種,以保護無病區(qū)。
4.2 建立合理輪作方式
加強大豆播種面積的宏觀調控,適當壓縮大豆種植面積,增加玉米、小麥、谷子、馬鈴薯、甜菜種植面積,逐步達到合理的三年以上的輪作制,這是控制大豆孢囊線蟲病的根本性措施。大豆在連作條件下應選用抗病、感病品種輪換種植,以控制新的生理小種產(chǎn)出。有條件的地區(qū)實行水旱輪作,防病效果更好。
4.3 加強栽培管理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種肥。促進大豆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病力,可相對減輕損失。苗期葉面噴施硼鉬微肥,對增強植株抗病性也有明顯效果。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線蟲為害。適時灌水,增加土壤濕度。可減輕為害。
4.4 適當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施用有機肥15000kg/hm2做基肥,在傳統(tǒng)應用磷酸二銨150kg/hm2做種肥情況下,改為在種肥中增施尿素和硫酸鉀即磷酸二銨105kg/hm2、尿素22.5—62.5kg/hm2,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增產(chǎn)抗病性;有條件的進行硼鉬微肥拌種,在苗期和花期應用噴施寶、愛多收、大肥王等葉面肥進行噴施,滿足大豆植株生長發(fā)育對養(yǎng)分的需求,達到強株健株的目的。
4.5 合理灌溉,改善耕作條件
在大豆苗期及時噴灌,提高土壤濕度,抑制線蟲孵化侵入,是一項生態(tài)控制線蟲發(fā)生的增產(chǎn)措施,具體噴灌時間一般在干旱條件下以6月20—30日宜;推廣秋翻秋起壟,秋翻深入達20cm以上,壟寬60—65cm,壟高18cm,能夠改善土壤結構,起到提高地溫和蓄水保墑的作用,創(chuàng)造有利于大豆生長發(fā)育、不利于線蟲發(fā)生的生態(tài)條件,從而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4.6 藥劑防治
(1)用35%多克福種衣劑拌種,藥種比為1:70;
(2)用35%的甲(乙)基硫環(huán)磷按種子量的0.5%拌種:
(3)用5%的甲基異硫磷顆粒劑120kg/hm2用細土拌勻后施入表層20cm的土壤中。
4.7 生物防治
應用大豆保根菌劑進行防治。主要利用寄生在線蟲雌蟲的致病真菌達到殺滅線蟲的目的。如草酸青毒菌、茄病鐮刀菌等菌系制造的菌劑。目前中國農(nóng)科院生防所研制的大豆保根菌劑對防治大豆孢囊線蟲有較好的效果,可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對解決大豆迎茬障礙有一定的效果。
5 結束語
大豆孢囊線蟲區(qū)大豆面積比例大,長年距輪作有困難,而短期輪作由于線蟲存活期長,土壤內線蟲回升快,效果不大;應用種衣劑拌種雖然有一定的防效,但因用量大、成本高,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也不符合綠色植保要求。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八五二農(nóng)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