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娥++孫艷閣
摘要:近年來,養豬的養殖利潤較高,人們的養豬熱情較高。在生豬的養殖過程中,育肥豬是決定養殖效益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對育肥豬的生產技術要點和要求做一簡要敘述。
關鍵詞:育肥;豬;生產技術
育肥豬按其生長發育階段可分為三個時期,從斷奶至體重35kg為生長期,或稱為小豬階段或前期;體重35~60kg為發育期,或稱為中豬階段或中期;體重60kg至出欄為肥育期,或稱為大豬階段或后期。實踐證明,小豬階段不易飼養,很容易感染疾病和生長發育受阻,而到中豬階段以后就比較容易飼養了。因此,小豬階段的生長發育是提高育肥豬飼養效果的關鍵。
育肥豬的生長發育呈現一定的規律:就其體重增長而言,育肥豬的體重是表示身體各部位和各組織生長的綜合指標,一般以日增重表示增長速度。生長肥育隨日齡增長,體重增加,6-8月齡前增重較快,飼料轉換率也高,而4月齡以前的生長強度最大,育肥豬體重75%要在4月齡前完成。到10月齡以后,增重速度減慢。因此在育肥豬生產上要抓住增重速度高峰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增重速度,減少每千克增重飼料消耗,降低飼養成本。
就其營養物質日沉積量和體組織組成成分來看,蛋白質沉積在肥育開始時逐漸增加,然后幾乎保持不變。脂肪沉積隨肥育進展不斷增加。體組織生長高峰出現的順序為骨骼、肌肉、脂肪。即生長發育早期,骨骼的生長發育最快,而后為肌肉,后期則大量沉積脂肪。靠脂肪沉積的增加,來提高增重是不經濟的,這樣會導致每千克增重的營養物質消耗增多,出售的價位降低,所以說養大豬不經濟。由此可以看出,養瘦肉型豬比兼用型和脂肪型豬更經濟。育肥豬生產中要利用這個規律,前期給予高營養水平,注重日糧中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生物學價值,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發育,后期適當限飼減少脂肪的沉積,防止飼料的浪費,又可提高胴體品質和肉質。
隨著育肥豬體組織及增重的變化,豬體的化學成分也呈一定規律性的變化,即隨著年齡和體重的增長,機體的水分、蛋白質和灰分的含量下降,而脂肪含量則迅速增加。 育肥豬隨著年齡和體重的增長,蛋白質和灰分的含量下降,但變化不太大。而水分和脂肪的變化很大,脂肪增加的同時水分下降,但兩者之和沒有太大變化,體重15kg時脂肪和水分之和為79.9%,體重120kg時稍有增加為83.1%。豬體化學成分變化的內在規律,是制定育肥豬不同階段最佳營養水平和飼養技術措施的理論依據。因此,在育肥豬生產中,應根據其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控制營養水平,加速或抑制豬體某些部位和組織的生長發育,以改革豬的體形結構、生產性能和胴體品質,使之向我們所需的方向發展。
育肥豬從飼料中獲得營養的主要去向是維持需要和增重。它包含兩方面:一是育肥豬攝食的能量首先用于維持需要,若有剩余,則用于增重。如果育肥豬日糧中的能量只夠維持需要,那么育肥豬則光吃不長,只是維持生命而已;若除去維持需要后稍有剩余,育肥豬則生長緩慢;若除去維持需要后剩余相對比較充足,育肥豬則長得較快,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肥育潛力。二是育肥豬生活一天,無論增重與否,就得用掉一天的維持消耗,而且隨著體重增加,維持消耗相對也有所增加。因此,育肥豬肥育期若無端延長,則需用很多飼料來維持生命,這是一個很大的浪費,也就是說,縮短育肥期可以節省大量飼料,這就是人們極力追求快速育肥的道理。
參考文獻:
[1]王曉陽,王彥學,劉蕓琳.淺談育肥豬生產技術要點[J].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0,06:72.
(作者單位:1.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農牧局
2.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新莊子鄉人民政府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