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支原體肺炎又稱豬喘氣病、豬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慢性呼吸道傳染病。隨著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養豬市場高漲,豬病也變得越來越突出,其中豬支原體肺炎也日益增加,本病死亡率雖低,但發病率高。病豬生長發育緩慢,生長率和飼料利用率均降低15%-20%,造成飼料和人力的浪費。有的仔豬成為僵豬或繼發感染死亡,經濟損失很大,是危害養豬業發展的重要疫病之一。本文從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綜合防治等方面作一討論。
1 病原
豬肺炎支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它是軟膜體綱、支原體目、支原體科、支原體屬成員,整個細胞由 DNA、核糖體和細胞器組成,它是一種細胞壁細胞壁但能自我復制的最小原核生物,其形狀多樣化,有球桿狀、環形狀、球狀等,支原體大小不等,很難著色,革蘭氏染色陰性,吉姆薩或瑞氏染色良好。
2 流行特點
豬支原體肺炎只發生于豬,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都可以感染,尤其斷奶仔豬、哺乳仔豬及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豬更易發生,在慢性感染豬中成年豬較多, 病豬和隱性感染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通常定植于豬的肺部,由分泌物排出,經喘氣、接觸、咳嗽、噴嚏等途徑形成氣溶膠進行水平傳播;小豬則經由懷孕母豬和哺乳母豬垂直傳染。
豬支原體肺炎發病時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是一般來說,氣溫較高、多雨、潮濕的春夏季節發生較多,且受養殖場的通風條件、管理水平、豬群的飼養密度以及其它環境因素的影響。一旦傳人,不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很快就會流行,且很難完全撲滅。
3 臨床診斷及病理變化
臨床癥狀以咳嗽和氣喘為特征,體溫、精神和食欲正常,病程較長,隨著不良因素的影響,癥狀明顯或加劇。病理變化以兩肺的心葉、尖葉、隔葉前緣和中間葉發生對稱性“肉樣”或“蝦肉樣”實變,以及肺部淋巴結腫大、增生為特征,其它內臟器官無明顯變化。根據臨床癥狀表現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3種類型。其中急性型發病時間短,病情嚴重,死亡率較高;慢性型主要表現在老疫區或者急性病轉變而來,發病時間長,平均時間為3-4個月,但是死亡率比較低。隱性型主要表現在成年公豬上,或者由急性型、慢性型轉變過來,臨床癥狀不明顯,生長發育基本正常,因此容易被人們忽視,從而對豬群的危害特別嚴重。
4 綜合防治措施
4.1 藥物治療 針對豬支原體肺炎,多種抗生素均有特效,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環素、泰樂菌素、林肯霉素、泰妙菌素、哇諾酮類等,其中,泰妙菌素是防治支原體病的首選藥物。同時,豬支原體肺炎又是一種免疫抑制性疾病,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或病毒,引發豬呼吸疾病復合感染綜合癥,生產豬場需考慮綜合控制效果,同時也需對各種抗生素的療效進行觀察與篩選,選擇廣譜高效價廉的單方或復方制品。
4.2 疫苗接種 通過接種豬支原體肺炎免疫疫苗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豬感染上豬支原體肺炎的概率。抗生素能解決暫時性問題,但要想真正持久地控制住支原體肺炎及其繼發感染,最有效的措施還是注射疫苗。在目前共有兩種:一種是滅活疫苗,另一種則是弱毒疫苗。
雖然前者的接種方式比后者簡單。但是它的免疫周期較后者相比較短。因此應當依據實際情況,選用一種最適合當前養殖場的免疫疫苗。
4.3 加強飼養管理水平 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引入隱性感染豬。
保持豬舍通風、改善豬舍內空氣質量、控制好養殖豬舍內養殖密度,避免高溫高濕,同時做好場地和用具的消毒工作。提高營養水平,保證飼喂的質量,以進一步地提升豬的免疫力及抵抗力。
5 小結
由于豬支原體肺炎通過氣溶膠傳播,因此不管是藥物還是疫苗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單單使用藥物或疫苗均無法起到凈化作用,所以必須將藥物治療、疫苗防疫、科學的豬場養殖與管理技術相結合起來,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豬場支原體肺炎的感染。
作者簡介:張壯雄,男,(1970.7-),海南儋州,助理獸醫師,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作者單位:海南省儋州市大成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