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文
(武昌工學院 湖北武漢)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重點已從封閉式信息技術組織采納行為轉向交互式信息技術的跨組織系統擴散行為,以及后采納期的組織成員采納與使用行為,大量研究在 IDT 或 TOE 框架的基礎上融合其他理論,對信息技術組織擴散進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考察。對近 40 年來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相關文獻進行考察分析,旨在介紹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進展,建構其理論整合框架,展望其未來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理論整合框架
1 研究背景
20 世紀末,局域網、因特網、電子通訊技術以及數據庫等信息技術在企業組織間的全球化擴散催生了以商業流程再造、電子商務等變革為代表的商業創新浪潮,信息技術已成為組織創新的主要驅動力。2015 年,“互聯網 +”被升級為我國國家戰略,中國互聯網時代正式來臨,搭建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平臺成為新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首要任務。
一般而言,信息技術組織擴散影響因素研究與階段研究是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的重點。影響因素研究方面,主要采用橫向比較方法考察信息技術組織采納與實施過程中變量與特定結果的關聯。本文對近40年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相關文獻進行考察分析,旨在介紹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進展,系統梳理其理論模型,展望其未來發展。
2 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的發展
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興起于 20 世紀 70 至 80255年代,早期重點討論封閉式信息技術的組織采納行為;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互聯網的出現,促使大量研究開始關注交互式信息技術在跨組織系統中的擴散行為;21 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組織擴散進程進入內化階段,后采納期的組織成員采納與使用行為成為本階段的研究熱點。
2.1 交互式信息技術
封閉式信息技術是依托單機、局域網即可完成工作的信息技術,是早期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的主要內容,隨著全球化市場的形成、互聯網的普及,研究焦點逐漸轉向交互式信息技術。Iacovou 等認為信息技術擴散中的組織之間構成了一個跨組織系統,他們從跨組織系統特性
出發對小型企業 EDI 系統采納行為加以考察,研究發現,只有當 EDI 系統得到普及,引進該系統的用戶才能從中獲取更為完整的利益。Premkumar 等在對 78 家位于偏遠地區中小型企業的互聯網擴散行為進行考察后發現,位于偏遠地區與母公司具有垂直聯系的子公司或分支部門,因為擁有與母公司進行日常溝通的內線系統而更少采用互聯網。
2.2 后采納期
信息技術組織擴散早期研究聚焦于啟動期與采納期,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側重對組織結構變量的研究,一是側重對具有影響力的高層精英在啟動階段對組織態度與行為的影響研究。然而除了組織結構與高層精英之外,信息技術被組織采納后能否正常運轉和發揮功效,取決于信息技術后采納期間的組織成員行為。20 世紀 80 至 90 年代,部分研究已經開始關注信息技術后采納期的擴散行為。Leonard-Barton 等考察了計算機跨國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與員工的互動關系對員工采納“LAYOUT”專家系統軟件的影響,研究發現,對創新技術具有主動采納意愿的員工不會受到高層管理行為的影響,只有那些對創新技術沒有主動采納意愿的員工才會聽從高層管理指示。Zhu 等對電子商務技術組織擴散行為不同階段(啟動期、采納期與常規期)的影響因素進行考察后發現,競爭環境對啟動期與采納期行為具有正向影響;同時,競爭壓力也可能導致企業傾向于追逐最新技術而非對現有技術的開發使用,競爭環境對常規期行為具有反向影響。組織環境對個體后采納行為的影響研究是后采納期研究的主要內容。Sykes 等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對信息系統內化階段傳統支持結構(培訓、在線支持、咨詢臺支持、變革管理支持)與非正式的組織成員網絡支持(同行建議連帶)對組織成員系統滿意度、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績效4個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最終發現同行建議網絡能夠更好地滿足組織成員的信息需求。
3 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理論的整合
3.1 基礎理論:IDT 和 TOE 框架
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技術-組織-環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framework,TO框架)是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的經典分析工具。IDT 以傳播學為基礎,立足于創新的傳播過程研究,將社會結構重新納入傳播過程加以分析。創新擴散過程是個體或相關單位將創新(新的觀念、實踐或事物)經由特定渠道在社會系統成員間進行持續傳播的過程。IDT 從組織、個體與創新三方面對技術擴散的影響因素加以考察。Moore等對信息技術擴散研究的測量工具進行了系統考察,最終將有關創新屬性測量工具歸結8個變量,分別是操作自主性、形象、相對優勢、兼容性、感知易用性、可試性、結果可呈現性、可見性。隨著信息技術的全球化推進,產業背景、競爭市場等環境因素對信息技術組織擴散行為的影響加深,以技術、組織與個體三方特性為分析框架的 IDT 無法全面闡釋新時期信息技術組織擴散現象。
3.2 理論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組織擴散進程的發展,大量研究在IDT或TOE框架的基礎上融合其他理論,對信息技術組織擴散進程的影響因素進行更加全面的考察,其中較為典型的理論整合包括五個層面:將ELM(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融入對信息傳播過程的研 究; 將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age theory)融入對個體層面的研究;將TTF(task-technology fit)、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等融入對技術層面的研究;將社會影響理論融入組織層面的研究;將制度理論融入對環境層面的研究。
3.2.1 信息傳播層面:與ELM的整合研究
根據擴散理論的觀點,信息技術組織擴散始于以信息技術為內容的組織傳播活動,信息技術的組織傳播效果對個體(包括高層領導與普通成員)的采納與使用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作為傳播效果研究理論模型,勸服的精心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ELM)為理解以信息技術為內容的傳播活動效果提供了理論視角。ELM 認為,受到個人能力、動機、信源、信息的影響,個體對不同類型信息的處理過程將經由兩種路徑:中心路徑或邊緣路徑。中心路徑信息處理過程是一種主動性的認知行為,由此形成的決定更持久、更可能轉化為實際行為;相反,經由邊緣路徑形成的決定難以持久。此外,Li將社會影響理論與 ELM 相融合,從信源可信度與論據強度兩個維度討論勸服信息經由社會影響對公司員工的情緒反應、認知反應以及采納行為意向的作用。
3.2.2 個體層面:與 UTAUT 的整合研究
用戶接受與使用整合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age theory,UTAUT)在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SCT)、IDT基礎上,將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促成條件4組概念作為考察個體接受行為的分析變量,4組變量共同影響行為意向,并進而影響實際行為。其中,性別、年齡、相關經驗與使用自主性在個體認知與行為意向之間起調節作用。UTAUT對外部影響因素進行了精細的梳理與分類,將個體變量(性別、年齡、相關經驗)、組織因素(使用自主性、促成條件等)融入其中,對信息技術組織實施階段個體接受行為的考察更為透徹,因此成為信息技術組織后采納期個體接受與使用行為的重要分析工具。
4 未來研究展望
目前,不少企業已進入信息技術組織內化階段,雖然一些研究對信息技術組織內化行為進行了探討,但是有關組織與個體的針對性研究依然較為匱乏。基于互聯網環境的云技術將繼續成為研究熱點。云技術通過全新的數據服務體驗為企業用戶帶來了高效與便捷,但同時其復雜的外部環境所帶來的安全與隱私問題成為企業采納云技術的主要障礙,有關網絡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將成為云技術組織擴散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環境因素應該成為云技術組織
擴散研究的重要變量;同時,企業用戶采納云技術的決定因素將會受到其行業背景的影響,與市場關聯更緊密的行業、對技術依賴性更高的行業會更傾向于采納云技術,后續研究應將市場關聯度、技術依賴度等行業要素作為云技術組織擴散研究的重要變量。
參考文獻:
[1] TENG J T C, GROVER V.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s: general diffusion patterns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49 (1): 13-27
[2] RAJAGOPAL P. An innovation—diffusion view of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of a research model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2, 40: 8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