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濟林
當今中國,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趨勢,公民道德素養如同物質上的貧富懸殊一樣,形成觀念上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輩出,道德模范不斷涌現;一方面是誠信空前危機,物欲橫流、見利忘義、缺乏榮辱感,道德底線一再失守。在我國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養已成了當務之急,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已經勢在必行。
1 當前公民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曾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的殷厚,不取決于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設施之華麗,而是取決于公民的文明素質”。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滑坡已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無疑是致命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 功利的驅使,社會風氣遭受踐踏
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們可以昧著良心踩在別人的身上追逐名利、踐踏道德。一些社會學家把道德滑坡歸結為傳統文化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轉變,道德觀念的迷茫,道德判斷失去方向。由此,社會就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越來越多的人,搬出社會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客觀原因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找借口,從而喪失責任心,負責任的氛圍也就無法建立起來。其次,功利主義使得人們公德淡漠。如今的人們只是對自己的家庭、親人、朋友講求道德,一旦進入陌生的環境、進入公共的領域,人們就變得冷漠、不知道關心幫助他人,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在道德滑坡的環境里越走越深。
1.2 道德教育滯后,正面教育導向不明
道德教育滯后主要表現在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在學校,教育過于功利性,關注的重點更多的在學校的升學率和學生就業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唯一的追求,而忽視了學校的育人功能,致使學校德育教育滯后。家庭方面,如果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質不高,不懂得教育或教育方式不足,就會影響下一代的品德素質。況且在當前社會,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和事業忽視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和智能開發,沒有意識到對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社會方面,德育教育空白無力,沒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社會在對優良的道德行為、典型道德模范宣傳不足。
1.3 政治制度的缺陷,公共道德扭曲
政治腐敗現象的存在,使得政治文明缺失。因為政治文明的缺失,意味著體制和制度的不健全;意味著權利缺乏有效地監督。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敗、貪污、瀆職、賣官買官;難以想象,一個在各個領域都不遵守公共的道德、倫理、規范,沒有共同權威的約束,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私德、行規盛行的社會會是健全的。中國社會仍然是“官本位”為主體的社會,權力對各種社會資源的過分控制、分配不同程度地存在,從而不同程度地扭曲了某些領域的公共道德、公共規范的公正性。
1.4 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道德丟失
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在最大限度地釋放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也釋放了人性中反道德約束的一面,物質和金錢、欲望的滿足超越了道德倫理的價值。人們為了追求利益,可以諂媚,可以“被潛規則”,可以不顧違背道德。生存才是王道是道德淪喪者奉行的法寶。裙帶關系、走后門,已是現在職場、官場盛行其道,泛濫不覺的一種現象。如今西方思潮在向我們不斷襲來,我們在追求個性解放,自由至上的同時,忽略了傳統道德的要求。道德淪喪者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掙脫了某些看似是束縛自由的韁繩,但是,在短暫的隨波逐流之后,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2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對策建議
道德、倫理、信仰等精神方面問題的存在是多種復雜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其改善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況中國又處于全球化和向現代化轉型的進程之中,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格局。所以,重建公民道德需要從國家到社會,從干部到民眾多方面的長期的持續努力。
2.1 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強正面教育
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報刊等是重要傳播工具,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加強對道德模范學習宣傳。學校教育應該一改傳統的理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隱性教育法把德育內容潛移默化滲透到學生身上,并使其內化為其良好的道德素質。鼓勵在家庭中營造良好德育環境,父母應以身作則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重視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做到教育從娃娃抓起。社會上應加大宣傳力度,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把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社會向導,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2 加強公民的私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養
中國有著悠久的私德傳統,但是現代社會創造了更加廣闊的公共空間。所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我們當然需要去建設公共領域當中新的道德規范,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傳統思維。其實公德和私德是可以轉換的,因為私德活動空間的擴大就變成了一種公德。所以私德和公德是可以相結合的。這樣的話可能就會有一個捷徑,而不是另起爐灶,它其實跟私德是相結合的。我們要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是要把傳統的道德資源和現代道德的理念要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公民的道德。我們同時還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采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2.3 完善監督機制,強調政府官員的示范作用
在一個公民社會當中,在一個法治社會當中,官員跟我們其實在本質上都屬于公民,他們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所以無所謂要對他提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這里所謂的官德就是指從事社會管理,并且握有權力的這些人,他們不僅是公民,他們還是一個特殊的公民,就是因為他們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道德狀況,對社會是一個示范和引導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并不否定我們的主流和我們的干部隊伍是正面的,是好的。但是在社會生活當中,我們也還是看到,我們有些領導干部,或者相當部分領導干部,他強調了他自己作為一個特殊公民的這一方面,而對公民基本的道德遵守卻是不合格的。允許輿論的批評監督,對那些違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官員公開的報道、批評,逐漸扭轉社會輿論和風氣對悖德行為的價值顛倒的判斷。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并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4 繼承傳統美德,兼收并蓄人類共有道德文明
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如尊老愛幼、愛國主義、誠實守信等都體現了社會公德的方方面面。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有著自己獨有民族特點,但我們決不能固不自封,唯我獨尊,而是要善于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善于吸收人類倫理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對其加以改造,并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現實,盡力創造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道德體系,對人類精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南川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