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601)
摘 要: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中國的加工貿易正隨著新型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和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推行而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國加工貿易自身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局限性,比如高污染高消耗、外商投資企業占主導地位、產品增值率低、區域分布不平衡、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等。因此應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探索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機遇與制約因素,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關鍵詞:加工貿易;存在問題
(一)加工貿易處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
我國加工貿易主要集中于最終產品的組裝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產,勞動密集度高,技術含量不高,進入的門檻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著較多內類型加工經濟國家,使國際市場上該商品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價格不斷下跌,即使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中,我國承擔的也只是高技術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獲利能力低,且產品設計,軟件支持、核心技術、關鍵零件部配套、關鍵設備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環節上,多數被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
(二)加工貿易使貿易條件惡化,摩擦加劇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順差積累過多,導致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影響也隨之擴大。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1995-2012年我國已經連續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再者,我國出口額中記錄了加工貿易中大量的進口料件,統計上形成了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順差擴大,使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加劇。據海關統計,在香港地區成交了我國70%的加工貿易料件和出口成品,由香港轉口。我國出口貨物在香港特區的增加值也被美國歐洲等國家統計為從中國進口,這樣勢必擴大其來自中國的進口額和我國的貿易逆差,加劇雙邊貿易摩擦。從2001年以后,加工貿易的順差逐步提高,到2010年已達到3229億美元。而其中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在進出口貿易順差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吸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低廉、所占份額很大、出口競爭力不斷加強,這對其他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我國商品的進口采取限制措施,導致對華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加。
(三)加工貿易增值率不高,增長緩慢、利潤大量外流
加工貿易增值率是加工貿易出口凈額占加工貿易進口額的比重,宏觀上加工貿易的增值水平可以用加工貿易增值率來度量,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及國際分工給該國帶來的經濟利益。來料加工越處于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環節,在國內工序越加工多,加工鏈條越長,加工貿易增值率就越高。1981年到1988年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為負值,1990年到1995年增長率在20%以內,1996年后加工貿易增值率在上升,最近幾年增值率提高了,但是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四)加工貿易內外部區域結構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利益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和政府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把握國外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使得加工貿易得以大規模的發展起來。而內地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以及地區經濟薄弱,致使加工貿易總體增長緩慢,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目前在加工貿易的規模和水平上,東部和西部存在較大的差距。東部加工貿易所占比例在95%以上,2012年達12229.1億美元,其中14個沿海城市的港口吞吐量占全國的97%,中部加工貿易所占比重為397.7億美元,西部加工貿易所占比重為425.3億美元。加工貿易在區域間不平衡的發展使資金,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被東部大量吸走,是東西部差距進一步加大,給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一方面西部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益,不利于經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使海外加工企業競爭加劇,是邊際利潤下降,不利于加工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五)加工貿易資源環境成本巨大
加工貿易使我國經濟付出了高昂的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長期以來,我國外貿走的是外延式粗放型,以數量換取外匯的發展道路。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以及惡化生態環境基礎上的。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嚴重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低。從資源稟賦來看,任何國家都有其限度,即使是可再生資源,也有生態環境動態的保護問題。我國加工貿易從事的高污染產品生產,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威脅。從加工貿易的出口結構上來看,許多商品屬于高投入,高耗能,低效益的資源密集型的初級商品,其出口的盲目增長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
(六)加工貿易人才匱乏,缺乏自主創新
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主要憑借勞動力等資源的稟賦優勢,承接亞洲“四小龍”和歐美等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參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的生產,所以技術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通過跨國公司轉移而來的技術當中,有 35%是母公司先進技術,24%是母公司一般技術,41%是國內先進水平,仍有 11%是國內一般技術水平。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對國外母公司的技術轉移產生了依賴性,缺乏新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另外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及保護的力度較弱,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許多人才的勞動成果得不到保護,這不利于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影響我國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方向進行轉移。
(七)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存不完善,政策環境應有所制約
長期以來我國對加工貿易實行不限商品、不限企業、不限區域的保稅政策。但是,隨著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企業經營體制的變化,一些加工貿易企業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潤,利用我國加工貿易的保稅政策繞開我對一般貿易的進口管制,使海關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監管難度加大。再者,海關與稅務機關進行分頭管理,各部門多頭監管,相關的政策不協調,這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脫節的問題,加大了對加工貿易全過程的跟蹤及監管的難度。此外,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迅速,所涉及的地區和行業逐漸增多,監管的難度也變得越來越大。而且目前,根據規定只有離境出口貨物,才能申請退稅。使得那些以保稅倉庫、出口監管倉庫交貨方式完成的出口無法得到出口退稅、限制了我國加工貿易向倉儲運輸服務業延伸。現行的出口退稅政策不利于深加工,對于結轉方式采購的國內原材料和零部件,退稅的程序復雜,交易成本較高。從2000年開始對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業務實行“眠、抵、退”政策,但是加工企業普遍認為克操作性差,企業無法及時得到退稅。如果不采取措施以改善我國加工貿易的監管及政策,必將影響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我國加工貿易經過30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涉及國內大部分產業,在科學管理、引進外資和技術等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國民經濟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它的發展勢必會對我國未來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繼而引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在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涉及多個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復雜過程,必須堅持自主高效、環保節能、內外并重、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貿易與環境及資源、進口與出口、各種貿易方式之間的協調發展,保證各類貿易主體的公平競爭,從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對內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對外促進中國和平崛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需要我們在國內外瞬息變化下的形勢下,快速有效地制定和實施加工貿易策略,以保證加工貿易能夠有質有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