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煉
摘 要:郭敬明的小說多依靠帶有感情色彩的句子來體現,他的語言經常性的都很有感染力,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句子都很繁復綿密,寓意深刻。在他的小說中,句子并不是單純的句子,細細品味,是耐人尋味的復雜。所以,他的語言,總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切入點,將一些隱晦的,不能說的情感完美的創作出一個比喻,在繁復綿密的修辭手法中展現出來。
關鍵詞:郭敬明 小說風格 華美風格
一、意象豐富典雅
郭敬明的小說成就了許多年輕人的華麗的美夢,讀他的小說,就仿佛在讀一個人的靈魂,他的語言總給人直達內心深處的觸動,發人深思,又讓人心疼。“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里,被我們遺忘了 [12](P56)。”這里“念念不忘”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前者標示難以忘懷,而后者則標示一個綿長的時間段,是一個過程。郭敬明的作品中,有一些意象也是由古典意象引用而來,像幻城中的“人魚唱晚”就是從“漁歌唱晚”的古典意境演變而來,“人魚唱月”又從“人魚唱晚”中完成了又一次的蛻變,這三個詞的共同特點就是都體現著幽遠、和諧、含蓄、寧靜的古典美。曹文軒曾這樣評價《幻城》:“作品的構思更像是一種天馬行空的遨游,天穹蒼茫,思維的精靈在無極世界游走,所到之處,風光無限。”憑空的想象已屬不易,但大量華麗的繁復的用詞所構造出的華美意象更是令我們讀者瞠目結舌,仿佛在帶我們去往一個神秘的語言國度,刺激而又快樂。所以說,郭敬明的語言具有多重的意象,總是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理解、去感悟。感悟他們的故事,感悟我們的青春。
二、語言細膩唯美
“香樟與香樟的故事,什么樣?在一抬頭一低頭的罅隙里有人低聲說了話于是一切就變得很微妙。眼神有了溫度手心有了潮濕。那些天空里匆忙盛開的夏天,陽光有了最繁盛的拔節。”“香樟首尾相連地覆蓋了城市所有的蒼穹。陰影里有遲來十年的告白 [7](P157)。”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郭敬明文筆的細膩、飄逸,通過對“香樟樹”的描述,給讀者勾勒出來了一個唯美的盛夏景色,語言流動飄逸,仿佛會講話般,聲線緩緩沒入我們的耳朵旁,輕輕的述說著。“陰影里的告白”以感情為主要線路,用唯美的語言展現出來,彌漫著淡淡的、純純的愛。
三、辭格華美奇巧
語言的魅力在于恰當的運用好修辭手法,而在這一點上,郭敬明顯然已經做得很好了。《悲傷逆流成河》中:這次連眼淚也流不出來了,眼眶像是干涸的洞恨不得揉進一團雪,化成河水,流出來偽裝成悲傷[8](P126)。”描寫了人物悲傷的心情,欲哭無淚把無淚的眼眶比作干涸的洞,然后又夸張的把想要流出的淚比作河水,渲染了悲傷的心情。“遠處燦爛的云霞更加地濃烈,迷幻的光影把整條街照得通紅,仿佛上帝把一桶巨大的紅色染料打翻在了這條街上 [10](144)。”這段話節選自《小時代》,故事的尾聲中發送一場大火,對這段情景的描述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比喻、夸張、擬人等,如此熟練又恰到好處的運用沒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是很難做到的。云霞”更加的“濃烈”,“紅色的染料打翻在了大街上”,在郭敬明的筆下,我們好像也是身臨其境般的看到了這場大火,好像也被小說中的情感感染了一樣,會心疼,甚至會哭會尖叫一般地融入了郭敬明的小說中,連修辭都用得這般文藝的少年,再配上他小說獨有的華美風格,真有些惟妙惟肖了。“每個人都是一張似乎剛從冰箱里拿出來還沒有解凍的臉,有的還帶著有些霜花。” [11](P68)其中描繪林嵐初到公司上班的感受。郭敬明巧妙運用冰箱里剛拿出來的東西的特點與一張張陌生的面孔相聯系,將公司里職員之間漠不關心的態度、麻木而不帶表情的面孔,甚至還看不真切的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喻體新穎獨特。
他的文字運用的年輕而張狂,也只有這種夸張到一定程度的文字才能更恰當地表現了年輕人那般什么也不顧,什么也不管的沖勁。諸如此類的色彩詞還有很多,因此,凡接觸和閱讀過郭敬明作品的讀者,無不被他作品中眾多意境豐富、色彩搭配特別的色彩詞句所吸引。掩卷閉目,仿佛又有一幅幅各種色調的畫面出現,一如作者創作之初那么鮮麗明艷。[13]這些詞句由書中而來,向讀者直接展示或暗示出的是各色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人物形象繽紛的時代背景以及文中主人公們的命運般的相遇和命運般的變遷。
四、郭敬明小說風格華麗性的形成
郭敬明的小說風格的華麗性成因和他的文學語言積累是分不開的,1997年他的處女詩《孤獨》的發表也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的寫作才華。然后,進入高中后的郭敬明依然堅持看書和寫作,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向雜志社和文學網站投稿自己的作品,同時參加一些寫作大賽,并成功獲獎。2003年第一部中長篇小說《幻城》的成功發表,更是為郭敬明的小說生涯奠定了基礎。書中他華麗的語言與修辭手法,再加上超凡的想象力,使得他的作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小說的華麗性風格也逐漸形成。
緊接著,《夢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小時代》等作品的相繼出版,更加突出了作者語言風格的華麗性的特征。郭敬明的小說描述的是一種矛盾的束縛,是基于學業、家庭和人際關系的一種壓力下所造就出來的另一個自我,是對單純美好愛情的向往,從而產生出的一種幻想式的期待。[14]這種對于愛情的美好向往,通常會在故事的最后發生反轉,并且最終以慘淡收場,敗于冷酷的現實社會,借此來達到一種悲劇的效果,營造一種渴望逃離卻又掙脫不開的對于都市生活的厭世情緒。最后,郭敬明的華麗性小說風格已然形成。這種華麗性除了語言上的華麗之外,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華麗,這種華麗性小說風格的形成與作者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也是密切相關的。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寫作上,他都追求一種創新的完美,一種創作的精致和華麗。他書中的純粹而美好,成為中國當代作家中“常開不敗”的青春傳奇。這種華麗的風格很好地迎合了80、90這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說,讀郭敬明的小說,像是在讀郭敬明這個人,又像是在讀風華正茂的我們的青春。[16]
五、結語
從小說華麗風格的角度可以看出,郭敬明活得很自我,是個很有主見的人。無論外界的聲音如何,他總能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和他的作品這一路走來,遇到過很多的爭議,包括郭敬明的小說太過華麗,言語中給人的奢侈感很強,給人一種炫富和拜金的感覺等等。郭敬明曾經自己也說過他的小說只能迎合一部分特定的群體,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所以,他的價值觀確實是這個時代一些年輕人所推崇的一種生活方式。換句話說,是他了解了這個時代的主流、了解這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的需求與渴望,并且運用他自己的華麗風格,寫出了這個時代的主流,所以吸引人,所以他的作品才會成功。
參考文獻:
[1]年玉萍.論華麗的語言風格[J].安康學院學報,2002,14(2):58-60.
[2]李榮啟.藝術語言風格的類型[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12):2-14.
[3]李榮啟.文學語言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6-124.
[4]郭敬明.幻城[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
[5]郭敬明.爵跡1[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55-57.
[6]郭敬明.愿風裁塵:《This is(not)ShangHai》[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7]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8]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9]格非.小說敘事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6.
[10]郭敬明.小時代[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
[11]郭敬明.夢里花落知多少[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
[12]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58.
[13]陳曉明.審美的激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2-14.
[14]江冰.論80后文學的文化背景[L].文藝評論,2005.(2):10-14.
[15]徐巍.視覺時代的小說空間:視覺文化與中國當代小說演變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