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劉玉懷
(鄭州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 河南 鄭州 450000)
摘 要:產業鏈指的是存在內在關聯的產業集合,產業鏈角度下的分析和觀察在一定程度上為產業的未來發展和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視角,是準確判斷產業各個環節所存在的競爭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有效工具,能夠為產業企業以及政府部門提供可行而又有效的發展策略。本文基于產業鏈的背景下分析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同時,結合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和瓶頸,提出有關電子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產業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
近幾年來,產業鏈這一名詞在各種類型的期刊和文獻中頻繁出現,如:啤酒、紡織、生態以及服務產業鏈。產業鏈定義為:具有內在關聯的產業集合,主要是由圍繞于某種特定產品以及服務所涉及的一系列產業結構。基于現代產業鏈的發展環節而言,一個較為完整和系統的銷售鏈產業包括:原材料加工、生產產片、制作成品、銷售以及售后等,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任何產業均將會形成一系列產業鏈,并于不同形式存在于社會競爭之中,各種不同行業的產業鏈互相交錯形成產業網。
一、產業鏈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電子信息產業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下,獲取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績效
①產業部門的類型較為齊全,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模式,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模式已經處于我國前列,大部分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是由制造業、軟件業和服務業三部分構成,并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于芯片、元器件、研發、銷售以及信息服務方面平衡分布,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具有一定的產業配套能力;②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呈現出價值和產業空間的明確分工,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等,其中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之間由廈門和福州兩大地帶相連。除此之外,內地的西安、武漢和成都等同樣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較為理想的地帶。這些聚集地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分布模式,充分體現出空間和價值鏈兩大空間的分工;③不斷突破技術和產業結構。近幾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夠不斷提高,在移動通信和數字電視等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突破,高端服務器、路由器等產品的開發更為順利和成功,已經逐漸形成高端的產業鏈模式。
(二)問題
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目前處于較為低端的產業鏈模式,核心和高端的產品仍然需要依靠國外進口。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消費電子以及通信等方面的加工和配套處理,加工方式通常為貼牌生產,通過引起國外先進技術和電子設備進行生產,大部分為低端產片,技術含量較為低端,其他高端器件仍然依靠進口,如:國內所需要的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等;②外資企業為主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專業和技術方面仍然受制于美國、日本以及歐盟等國家,對于IT產業的依賴程度加高;③研發力度較為薄弱。產業鏈在研發的過程中與實際產業發展存在一定差異,產業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問題較為嚴重,企業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的研發程度較為薄弱,尚未確立科學技術投入的主導地位,企業之間依然存在著產業與市場、研發方面脫節問題;④材料和設備等相關工藝水平較為薄弱,產業鏈的各項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電子信息產業的相關產業包括:材料和裝備業,但是我國材料和裝備業的生產水平與國外大型企業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依靠國外進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困境。
二、產業鏈角度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產業環節
①在硬件-軟件-服務產業鏈方面重點關注后兩項產業鏈環節,是需求主導地位的重要發展環節,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兩項環節,迅速擴大軟件和服務產業鏈的規模,提高軟件和服務產品的層次,進而全面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增大軟件和服務兩項環節的市場競爭力;②芯片-組件-整機產業鏈方面則需要注重芯片生產環節。芯片是增值能力和技術含量較強的環節之一,已經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內容,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該項環節,重點抓住集成電路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進而提升我國滇西信息產品的檔次;③研發-生產-銷售產業鏈模式,需要大力發展技術和市場兩個方面,研發和銷售是這一產業鏈下具有較高增值能力的環節,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這兩項生產環節,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環節已經具備一定能力,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提高產品的生產技術能力,加大研發的投入力度,并充分發揮出我國本土的優勢,進而完善社會市場的銷售模式。
(二)技術環節
在生產技術方面,需要加強階梯形式的發展戰略。只有充分掌握生產的核心技術,才能夠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僅利于我國的安全發展,同時,還能夠將核心技術放在國家首要的研發地位。但是由于我國生產技術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加之資金、管理體制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限制,應該積極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生產經驗。首先,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建立生產優勢,充分體現出技術水平的提高,隨后利用生產技術的優勢逐步向產業鏈兩端發展,進而培養我國信息產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三)發展模式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一方面需要實施集體戰略,積極實現上下游、主導產業之間的匹配產業,加強各大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進而降低生產成本的投入,積極促進生產技術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推動專業化的分工合作,發展一批有品牌、有技術的中國企業,并穩固扎根于國外領域,進而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鏈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實施分工戰略,不僅能夠達到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同時,還能夠充分體現出因地制宜的不同思維,將電子信息產業鏈劃分到適合的發展區域,進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各個生產企業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生產環節的發展模式,在分工生產的情況下友好合作。
結語:
總而言之,電子信息產業包括眾多領域,可將產業鏈分為設備、服務以及軟件等三個重要環節,基于產業鏈的角度下,為電子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和創新提供全新的視角,進而提高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玲.芻議從產業鏈角度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趨勢[J].電子測試,2013(10).
[2]姬順玉,胡靜寅.GPA視角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4(06).
[3]李亞光,羅仲偉,任國良.新時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動力與路徑[J].工業經濟論壇,2015(02).
[4]董紅霞.試析長江經濟帶電子信息產業協調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