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
(重慶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南岸區 400039)
摘 要:本論文主要是針對《資本論》第一版序言和跋的研究,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論述。首先是從《資本論》第一版序言和跋的寫作背景入手,了解它出現的時代條件,在了解其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再更進一步去挖掘第一版序言和跋所要論述的具體內容,并從它的內中去解讀其存在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資本論》、第一版、序言、跋
眾所周知,《資本論》在學術與政治方面的重要意義是任何著作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的,恩格斯也曾這樣說過:“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做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1]可見這本書在當時的意義和價值,當然《資本論》的存在價值并不局限于當世的價值性,對于后世也有深刻的意義和影響。因而,在最近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關于《資本論》正文的研究著述頗豐,對于《資本論》序言和跋的研究卻寥寥無幾,但在我看來,對于《資本論》序言和跋的深入研究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序言和跋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正文的補充和說明,可以說對于序言和跋的研究必將有利于對《資本論》正文的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2]
一、《資本論》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的寫作背景
當時,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的快速崛起,機器逐步取代手工,同時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也暴露出來并日益尖銳化。社會財富也被少數資本家所掌控,因而引起工人不滿,展開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并愈演愈烈。而當時社會出現的各種學說,并不符合社會實際狀況,無法為工人開展斗爭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于是為了斗爭的需要,為給廣大工人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馬克思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考察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現狀,特別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的典型地點英國的現狀作了深入的剖析。
二、對《資本論》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內容的分析
(一)《資本論》中分析經濟形式的方法——抽象力
馬克思主張在分析社會經濟形式中使用抽象力的方法,把對經濟形式進行分析的方法等同于生物學的研究方法,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只能使用科學的抽象力,才能發現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而在了解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后,就可以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進行具體敘述和說明。
(二)《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馬克思《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解,我國學界持有諸多觀點。有人從生產關系出發,有人從勞動方式出發。在我看來,“生產方式”本身就有多重含義。而在《資本論》中的資本指的是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的產生來源于剩余價值,二者緊密聯系。可見在序言之中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指一種廣義的生產關系,內含有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等環節。
(四)《資本論》研究目的
馬克思編寫《資本論》的終極目標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經濟,在馬克思看來,經濟的運行是一個永恒的過程,我們雖無法越過其中的艱難環節,但至少可以盡可能減輕其帶來的破壞。既然是規律,社會經濟的運行必然不會被人所掌控,但對于廣大工人階級來說,深入的了解并認識經濟運行規律,則能更好地在反對資本主義過程中,利用經濟規律攻擊資本家的軟肋,減輕革命痛苦。
(五)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馬克思曾說,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了政權,使得政治經濟學讓位于豢養的文丐的爭斗,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于辯護士的壞心惡意。這充分體現了政治經濟學強烈的階級性。為什么政治經濟學會有如此強烈的階級性,或許從其發展的歷程中能找到答案。15世紀的商品流通催生了重商主義。在17世紀的英國便產生了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而那時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并沒有太大的裂痕,因而當時的經濟學還能處在一個較為可觀的時代,揭露矛盾,解決現實中存在的某些問題。但時間一長,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危機便暴露無遺,兩個階級的斗爭也是越發激烈,這時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已不能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充當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理論武器,庸俗政治經濟學便應用而生。庸俗政治經濟學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必然不能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進行公正無私的研究。在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由此表現出來。
三、從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解讀《資本論》的時代價值
(一)經濟方面
其實,在《資本論》誕生之前,資本在生產領域的運動與循環情況一直困擾著經濟理論工作者,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一直沒有定論。而馬克思的《資本論》無疑為資本做了很好的定位。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在生產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中,資本通過在生產產生財富,積累財富。因而資本在生產中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資產階級也正是通過資本的反復積累不斷擴張自己的資本,也為了使自己的資本不斷龐大,資本家必然要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從而便加大對工人的剝削。也為揭露資本家丑惡行徑提供了最有利的證明。
(二)政治方面
這要從《資本論》出現的時代背景來說,它誕生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最激烈的時期,當時的無產階級又苦于沒有正確科學的理論指導而陷于困境之中,《資本論》的及時出現,使得無產階級第一次擁有了自己強大的思想武器,鼓舞廣大無產階級起來反抗資產積極的剝削和壓迫。同時,也給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敲響的喪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的暴露。不僅如此,《資本論》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強大的包容性使得它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理論武器。
通過這段時間對于《資本論》第一版序和跋的研讀,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馬克思提出分析經濟形式應當運用抽象力,而不是顯微鏡或化學試劑的大膽突破,解決了長期困擾經濟理論學家的資本的地位問題。并且提出了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征,以便向廣大人民群眾證明資本主義制度中難以調和的矛盾,鼓舞廣大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反抗資本家的剝削,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努力奮斗的大無畏精神。“也許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的名言和其著作本身一樣,總能給人以無窮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陳曦,謝元態.從序言和跋看《資本論》原著的劃時代意義[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 2008 (5) :28-31.
[2]張國.對《資本論》序言和跋的初步研究[J].寧夏黨校學報 , 2015 , 17 (6) :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