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巖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上不斷探索和努力,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但距離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依然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國有資產;資產管理;管理體制;責任制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國有資產管理形式和制度的具體體現,是國家為了實現對國有資產的有效管理而設置的一整套管理組織、管理機構,這些組織和機構的職能及其內部各個層次各個環節之間責、權、利的劃分,以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建立的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種種制度和管理辦法的總和。
1 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缺陷
如何構建高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然而,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建設仍然不夠完善,管理體制本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卻始終無法解決,某些理論與實際問題仍急需解決,諸多操作性問題也需進一步明確。
1.1 重視程度以及創新意識缺陷
重視程度以及創新意識缺陷應是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首要缺陷。事實上,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一方面在于理論研究及思路創新;另一方面就在于管理制度以及方法先進與否。然而,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普遍缺乏對國有資產的清晰認識,研究深度也不足,致使管理目標并不明確。首先,不重視國有資產監管。管理者往往多重視有形資產而輕無形資產;重國有資產使用而輕其監管,致使其大量閑置、損毀、流失,使用效率大降,保值增值無從談起。其次,對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國有資產認識不足。市場經濟環境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固步自封,創新思維有限,鮮少在國有資產監管中運用先進資產管理理念,致使國有資產規模、結構、效率,乃至質量有所降低。
1.2 缺乏健全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
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設滯后于改革,導致很多無法可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從而極大地削弱了現行政策及改革舉措的實際效力。例如,部分國有資產管理的機構隨意將機關資產轉讓、抵押,利用機關資產非法牟利,或疏于監管等現象十分嚴重。另一個嚴重問題是缺乏有效的法律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的“統”“分”關系進行規范,從而使得地方政府在權衡國有資產效益與自身利益時總是“游刃有余”,最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以法律、制度手段的有效結合為途徑,嚴肅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強化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使其更具權威性,進而使國有資產管理更趨于法制化。
1.3 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內部監督,對國有資產的數量、價格等沒有進行準確的核算,一些購置的資產未能列入固定資產范圍之內,某些單位對捐贈的款物等未納入會計核算,最終卻被個人挪用,而有些單位明細賬與總賬不相符合,致使賬外資產現象嚴重。二是缺乏必要的外部監管。審計部門只是對單位財務收入與支出進行核查,對國有資產使用以及管理方面未能核實,致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2 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也是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并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國有資產使用效率能否提升,關鍵在于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現行管理體制,加快經營機制創新,想盡一切辦法,使國有資產存量盡可能盤活、并實現安全和保值增值。
2.1 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認識
思想是指導一個人的言行的,只有思想上重視了,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意識強化了,才可能制定出合理、規范的規章制度,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明確自身責任,積極創新,開辟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對離任干部的經濟責任依照制度進行客觀公正的審查,對其任職期間的資產流動情況進行如實反映,在離任交接時不可交出“馬虎財”,接任者不可接著算“糊涂賬”。對那些收支數額較大的資金分配等問題,國有資產管理者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將經濟責任審計、財政收支、預算執行以及決算審計等一系列活動聯系起來,將任中審計以及離任審計等有效結合,加大廉政建設力度,使財政資產的使用用到實處,強化國有資產管理。
2.2 切實的落實權責利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國務院通過《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授權中央與地方政府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職責。國資委作為特設機構,代表政府履行授權范圍內國有資產的管理權,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不能直接管企業,更不能直接去進行國有資產的運營。它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主要是采取股東的方式,依據《公司法》的有關條款行使股東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國資委的成立表明,代表國家股東的出資人機構已經到位。然而,出資人機構到位并不意味著出資人職責到位。要實現出資人職責到位,必須深入細致地做好一系列工作出資人職責要按照政府級次、產權級次逐層到位。只有明確出資人所出資企業的范圍和邊界,才能做到權利、責任和義務的到位。新的國資管理體制的特點是國家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履行出資人職責。
2.3 建立完善而成熟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體系
全國人大作為國有資產最終的所有者是在代表全體公民實現對國有資產的占有、管理和最終決策。因此它也擁有著立法權,要行使好這些權力,就要通過國家對各級政府設定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來實現。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要實實在在地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運營,并行使各項管理職能。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機構,這一機構既包括國有資產委員會自身的內部審計系統,還有政府對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監督和委托獨立的審計機構對它的監督。機構是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嚴格執行資產的評估、審計、預算、出納等,并將運營和監督的情況實時反映給全國人大。
2.4 加強資本化管理
在國有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引進資本化管理的理念,有助于提高資產的運營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國企“退出”的問題,因此要吸取當年俄羅斯企業改革失敗的教訓。清楚地認識到國有企業退出不代表完全的私有化,對于和我國國計民生有密切關聯的資源不可以私有化。要讓國有資產可以流動起來,同時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來約束某些人的不法行為,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有一定下降,但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是保證國有經濟乃至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適應國有資產管理的需要,中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一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和調整。
參考文獻
[1]劉株彬,張鴻超,馬守鳳.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05).
[2]戴榮.充分發揮財政職能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
[J].國有資產管理,2006.1.
[3]高小林.新形勢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淺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08).
[4]張元東.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現狀分析及改善途徑[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