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芬

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沏茶品茗的實用容器,其材質獨特、造型別致,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中華傳統文化兼容并蓄、相輔相成,成為十分難得而高雅的藝術臻品。“名壺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這是明代文學家李漁對宜興紫砂壺的高度評價,可以說自古至今,紫砂壺就因其獨樹一幟的性能而深受世人的鐘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無疑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紫砂壺創作往往于此提煉精華、融匯貫通,它源于文化熏陶,又成為文化極佳的載體,因此,對于壺藝創作而言,文化情結始終是制壺藝人十分關注的重要內容。不同的壺包含著不同的文化元素,這與制壺藝人的創作構思、人文素養等密切相關,現以紫砂“君竹壺”(見圖1)為例,談一談這把壺的內在文化情結。
紫砂壺的文化情結具體通過題材主旨、造型裝飾以及內外合一的藝術構思等表現出來,文化情結是抽象存在的,但卻具有向心力,而這又主要依托實際的藝術形象來予以呈現,因此在“君竹壺”上,它的文化情結內容豐富,從現實中的竹子這一物象出發,深入挖掘竹文化的深刻內容,同時進一步引申出中國傳統君子文化的內涵,寓意深入淺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陶都宜興因盛產竹,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稱,茫茫竹海,層巒疊翠,自然成畫,不僅帶給人美的享受,更是藝術創作不可多得的素材,悠悠竹韻就像融入血脈中的營養,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紫砂壺創作炙熱的主題元素,經久不衰。“君竹壺”形象便取材于這片竹海之上,與壺的意境相映生趣,惟妙惟肖,雖為千萬竹壺中的一種,卻自成一派,這也是該壺最直觀的取材來源。
文化情結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實質性的造型則是對文化最好的演繹與優化。造型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紫砂壺造型多樣,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之說,其形象雖一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同時也正是這些永不停止的變化和創新,使紫砂壺這一藝術形式能夠帶給人更多審美和情感上的解讀。
“君竹壺”正是通過竹子在壺形上的形象滲透來表達竹文化的內涵。造型簡練而不乏特色,壺身厚重飽滿,在整件作品的大小比例中所占體積較大,提升了壺的質感和美觀度。壺腰至壺底處的設計是整把壺的畫龍點睛之筆:三圈竹股線將大自然中竹子的形象恰到好處地融入壺中,一圈圈竹股線平行而富有張力,節節向上的生命氣場呼之欲出。與此同時,整把壺選料講究,民國綠泥所呈現的一抹獨特綠色古雅高貴,不僅手感盈潤細滑,更好似真實的竹子顏色,讓人猶如置身于一片竹林里,茂林修竹,君竹獨秀,一種美好的視覺感受油然而生。壺嘴、壺把和壺鈕全部采用竹節作造型,刻畫惟妙惟肖,生機勃勃,彼此對應,壺鈕一側抽出一段小嫩枝,幾片竹葉貼于蓋面,妙趣橫生、動中寓靜、靜中寓動,詩情畫意,升華了整把壺的竹韻氣息,和諧統一,主旨鮮明。
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年華有意,翠竹報春,每一棵竹都像守衛生命的戰士,在清醒中蟄伏,在爛漫里堅持,故而自古至今,它也是君子文化的載體,是國人公認的中華文化脊梁,大凡文人墨客無不對竹深情詠贊。紫砂“君竹壺”在整體設計上,正是定位于竹子剛正不阿、生命力頑強這一精神品格,以竹為表現內容,彰顯竹文化內涵,烘托出其內在的君子蘊意,達到人與壺的最終共鳴。
采用自然界動植物形象為造型和題材,或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渲染的紫砂壺自古就有之,歷代制壺藝人發揮聰明才智,從自然物象中捕捉靈感,創作出了許多精美絕倫、冠絕于世的紫砂經典形象。回歸到紫砂“君竹壺”上,整壺以竹為素材,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拓展文化內涵,進而表達一種本質追求。年華有意,君子如竹,“君竹壺”的真性情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