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Carol
你要去睡覺了,這些玩具還在這里,如果它們也很想睡覺怎么辦?
書籍在腳下踩來踩去,它們也會很痛吧?
據外灘教育報道,在英美國家,面對兒童實施的家政教育已發(fā)展100多年,至少77個國家將之納入課程體系——因為教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真的不僅僅是保持房間整潔、減輕父母工作量那么簡單。
孩子學做家務,其實處處充滿啟蒙教育的機會。
孩子大多喜歡把所有的玩具,一起攤開來玩。但最后收拾的時候就會很麻煩。
大的積木、娃娃、車類玩具、不同尺寸的球、大圖片紙板書、玩具電話、音樂盒、空盒子……這么多玩具該怎么整理?
最容易的原則是:把所有的玩具放到一個大盒子里。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用要求太高,只要他愿意一起動手就行。過程中,可以有意對孩子進行感官教育。
聽覺教育
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各種會發(fā)聲的玩具。我會在收拾這類玩具的時候,依次按響它們,讓孩子感受聲音的高低和種類。
視覺教育
引導孩子辨別物體的大小、形狀和顏色。比如在收拾幾何玩具時,跟孩子說,我現(xiàn)在要把三角形的拿起來嘍。孩子的視線就會跟著你走,因為他會好奇“三角形”是什么東西。拿完三角形的,可以接著說,下來該長方形的啦……
雖然孩子還不懂什么是三角形、長方形,但起碼能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觸覺教育
可以讓孩子嘗試堆疊各種書籍。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手指的靈活性,還能讓孩子感受書的不同重量,掌握小小的平衡技巧。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收拾著收拾著就又玩了起來。這很正常,因為收拾房間也可以成為一種有趣的游戲。孩子還小,不必追求完美,只需在意孩子養(yǎng)成隨時收拾的概念。
孩子到了2歲左右,突然變得不愿意跟任何人分享任何東西,對物品的所屬權變得非常在意。這是因為孩子有了物權概念。這個時期的孩子充滿了“占有欲”,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只要我看中。
雖然孩子不想跟任何人分享東西,但是他們關心自己的玩具啊。在孩子眼中,玩具也是有生命的。我于是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孩子學會同理心——
我家孩子會拿玩具當小伙伴對待,飯前要關心“娃娃”有沒有吃飯,睡前要關心“娃娃”有沒有睡覺。這時我從來不會不當一回事地敷衍她,因為孩子沒有隨便對待玩具,這是一個好事情。我會利用這個好事情、好機會,引導孩子自己把玩具、書籍收好:你要去睡覺了,這些玩具還在這里,如果它們也很想睡覺怎么辦?書籍在腳下踩來踩去,它們也會很痛吧?
孩子大多數(shù)時候都會很配合,主動要求要把玩具之類的全收好才去吃飯或者睡覺。
按照蒙特梭利的理論,在秩序敏感期,孩子是愿意主動把東西都歸位的。
所以,雖然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經常很難搞,要求很多,但加以正確引導的話,可以讓他們順利養(yǎng)成內在秩序感;提供一些與孩子秩序感不沖突,或者是可以加強其秩序感的任務,孩子會更樂意接受。
秩序感教育
垃圾要放進垃圾箱;臟衣服放進臟衣簍里;枕頭應該放在床的哪一頭;綠植應該放在哪個位置;穿衣服時先穿上衣還是褲子……這些在孩子看來,都是有順序的。
如果父母習慣于自己決定,反而會破壞孩子的秩序感,引發(fā)孩子的哭鬧和別扭。所以不如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收拾。
分類教育
除此之外,孩子開始關注不同的分類依據,并且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
我跟孩子一起疊衣服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開始有自己的分類依據:有時候同顏色的放一起(顏色);有時候上衣放在一起(形狀);有時候會配成一套(配套)。
雖然孩子經常會“混搭風”、分類依據會變,但這也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4歲的孩子不僅僅有了自己的想法,還能夠按照這個想法收拾房間。
數(shù)字的理解教育
孩子已能夠認識簡單的數(shù)字,并理解數(shù)量的意義,進行簡單的匹配工作。比如,在書架上擺書的時候,跟孩子說左邊擺4本,右邊擺3本。孩子都能理解并且照做。
對大小、顏色和形狀的認知教育
可以開始讓孩子對大玩具和小玩具配套,將毛絨玩具放在一起;家里面平時收集的紐扣,孩子也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4歲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認識10種顏色,所以引導他們做顏色分類也不是很困難。
比如圖書分類。因為孩子識字還不多,書籍如果按作家分,顯然很困難(特別是英文原版繪本),這時可以引導孩子按形狀或顏色分類。比如蘇斯博士的繪本,不同閱讀級別有不同的顏色(按顏色分類);或者是,我在收拾繪本的時候,也會跟孩子說,現(xiàn)在要放長方形的書,你能拿給我嗎?或者是,我現(xiàn)在要紅色的書,你能找到嗎?這樣可以鍛煉孩子對形狀和色彩的判斷能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分類意識更加強烈精確。拿玩具來說,他們可以分成:
運動類:足球、藍球、皮球、排球等;
益智類:拼圖、積木、組裝玩具等。
除了收拾玩具和書籍,衣服鞋襪也能很好地收拾,比如能夠給襪子分類(長襪短襪、冬襪夏襪),鞋子也會主動放在鞋架里。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收拾豆子“玩具”的方式,進行高一級的數(shù)學教育——
有一段時間,孩子很喜歡拿豆類來玩,最后收拾豆子也成了一個游戲:
我會把幾種形狀明顯不同的豆類放在她面前,然后蒙上孩子的眼睛說,現(xiàn)在我想要綠豆,可以拿給我嗎?
如果孩子能完成,就接著往下問:黑豆呢?你能找出來給我嗎?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對形狀的判斷能力,還能鍛煉觸覺。
孩子想把所有豆類混到一起的時候,我也不會阻止。因為孩子經常很有耐心,會一顆顆把豆子分出來,這不正是很好的分類訓練?
有時候我會跟孩子玩數(shù)學游戲:我現(xiàn)在想要5顆紅豆,你能拿給我嗎?我又想要3顆綠豆,拿給我好嗎?現(xiàn)在我有5顆紅豆,3顆綠豆,那我總共有了多少顆豆子呢?
這個小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數(shù)數(shù)和簡單的加減能力。(不用太難,畢竟是趣味性為主)
這時孩子已經足夠大,可以完全按照他們的原則來收拾了,比如:他們會自己整理床鋪和玩具柜;會自己綁鞋帶,梳頭發(fā),自己穿衣服;會隨時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之后的范圍還可以擴大到家里的其他位置,比如到飯廳,包括:學會擺放餐具,吃飯后知道餐具要收回廚房等等。
孩子參與家務的次數(shù)多了,你就會慢慢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家寶貝已經成了一個隨時都能幫忙的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