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媽
我在女兒冷靜角里放了一瓶薰衣草氣味的潤膚露,瓶子上寫著“生氣霜”,讓寶寶擠在手上抹抹、聞聞。她現在已經會說:“抹完生氣霜,我就不生氣啦。”
Time-out這種管教方式。time-out主要是針對兩歲后的孩子,在他們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會命令他們去一個角落待幾分鐘,其間不和孩子有任何交流,和咱們的“面壁思過”差不多。
女兒現在也正在經歷terrible two的階段,也會有一言不合就躺地大哭的情況,比如有一次,是因為我給她梳了個和平時不一樣的小辮,有一次是她每天喝牛奶的杯子和以前不一樣了(秩序感敏感期的兩歲娃,你懂的)。但我們還沒有用過time-out的方法來管教過她
Time-out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初次嘗試時,都覺得特別管用。因為這種無聲的懲罰,隔絕了孩子和外界的一切交流,懵懂的孩子很容易被震懾到。但我身邊很多家長都吐槽說,這種方法用得多了,孩子容易變成老油條,“面壁”不到一分鐘就開始不停地問:我可以出來了嗎?大人只好一臉黑線。
孩子發脾氣很正常,發脾氣是引導他們學會情緒管理的最佳時機。很多人成年后體現出來的性格問題,其實和童年時期沒能很好地學習情緒管理有關。前面提到的time-out管教法,并沒有幫助孩子理解和釋放自己的情緒,而是強行給孩子的憤怒和沮喪按下暫停。試想一下作為大人的我們,如果遇到情緒不佳的時候,往往會想找個地方躲起來安靜一會兒,而不是被莫名其妙地懲罰。孩子的需求也是類似的。
我的好友Jessica是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因為她家寶寶和我女兒同歲,也正在經歷獨立意識和情緒認知的爆發期,我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情緒管理的啟蒙。
Jessica給我推薦了一種她們學校老師普遍用到的方法,叫做“冷靜角”(calm-down corner)。如果班上的小朋友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攻擊其他小朋友、拒絕參與集體活動,出現過度焦慮和失控等行為的時候,老師會帶他去冷靜角, 讓他一個人安靜會兒。和time-out面對空空的墻壁完全不同,冷靜角的設置和用法更有講究。
我仔細研究了美國幼兒園課堂的calm-down corner,發現其實在家也完全可以為孩子安排這樣一個空間。
冷靜角適合2~8歲的小朋友,通常是教室或家中比較固定的一個小角落,能讓情緒失控的小朋友有自己的安靜空間。
大原則是讓孩子在這里首先能覺得安全、不受外界打擾。
這個角落里可以準備這4類幫助小朋友梳理情緒的工具(我家是全部放在一個收納籃里):
蒙特梭利教學法中很強調鏡子這個教具,建議家長從嬰兒時期開始就給寶寶準備一面不易碎的鏡子,通過觀察自己的臉進行自我認知啟蒙。鏡子也是情緒管理很好的工具,可以讓寶寶在生氣的時候看看自己鏡子里的臉,直觀認識自己的情緒。當然有時候寶寶正在發脾氣,不愿意看鏡子里的自己,也不必強求。
可以是豆袋椅,一張寶寶專屬的小地墊,或者幾個抱枕,讓寶寶有地方可以舒服地坐下來。
一張有各種表情人臉的認知圖,能讓寶寶比照和學習各種情緒的名稱,大一些的寶寶可以根據這張圖來識別自己的心情。
等寶寶平靜下來后,可以一起讀幾本情緒管理的繪本,比如上面有各種小寶寶哭臉、笑臉的畫冊,還有市面上能買到的暢銷繪本《生氣湯》《菲菲生氣了》等等。
女兒發脾氣的時候,我會把她從小用到大的安撫小兔放在她的冷靜角陪她,如果寶寶沒有特定的安撫玩具,也可以放一些他平時喜歡的毛絨玩具。
還記得小時候喜歡用手插米缸的感覺嗎?其實手插米缸就是一種感官游戲,細密的顆粒刺激手部皮膚的神經,能帶來一種舒適感。感官玩具能很好地緩解焦慮,因此冷靜角里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軟軟的小球、橡皮泥這類物品來幫助他放松情緒,也可以給喜歡涂涂畫畫的寶寶準備幾支蠟筆。
我在女兒冷靜角里放了一瓶薰衣草氣味的潤膚露,瓶子上寫著“生氣霜”,讓寶寶擠在手上抹抹、聞聞。她現在已經會說:“抹完生氣霜,我就不生氣啦。”
搭建好了冷靜角,還要建立起寶寶和這個角落之間的聯結。前段時間女兒哭鬧的時候,我會把她抱到書房,和她在角落的搖椅上依偎一會。慢慢的她對這個角落有了感情,有一次她情緒不好,竟然主動要求我陪她去坐搖椅,于是我就順水推舟,在搖椅旁邊搭了個小帳篷,把冷靜角固定在了這里。接下來的步驟,我總結為S.A.L.T四步法:
S - SPACE 空間
A - ACTIVITY 玩
L - LOVE 愛和擁抱
T - TALK 聊天
女兒發脾氣的時候,我會趁她安靜的間隙建議她去自己的小帳篷休息會兒,然后我會離開房間,給她幾分鐘空間。走之前告訴她,哭吧哭吧,想坐著哭、趴著哭、躺著哭都可以。這樣給她傳遞的信息是,生氣是OK的, 認識和接納負面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其實這一步大人可以選擇留下或離開,只是有時寶寶無理取鬧,大人的情緒也不太好,分開幾分鐘,大人也給自己一點空間平靜下來,才能更好地走完下面的步驟。
其實一般走完第一步,女兒已經氣消了一半,我回到房間的時候她雖然還掛著眼淚,但已經在翻看那些人臉的圖片了。這時候我會讓她自己選擇一個活動,比如捏橡皮泥,玩感官瓶,逐漸她能摸索出哪些玩具能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后自主調整情緒時,也會直奔這些玩具。學會釋放情緒是第二步。
觀察孩子的情緒,等她足夠放松的時候,適時給她一個擁抱,很多時候一個擁抱就能治愈一切。如果她還沒準備好擁抱,也可以摸摸頭發,或者把手放在孩子的后背。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無條件的愛,是第三步。
第四步是事后平靜的溝通,教寶寶梳理情緒。比如前幾天,我陪女兒去做親子瑜伽,她那天可能情緒不好,不愿意參與瑜伽,還把瑜伽墊子扔得滿教室都是。最終我們只好中途離開。
可能女兒自己的心情也很矛盾,既不想回家,又不想參與活動,一團亂麻的情緒只好用哭鬧來表達。回到家,我按照SALT四步法,最后陪她一起梳理了整個事件的過程,比如瑜伽課給她的感受,以及她為什么會發脾氣。
其實年齡小一些的寶寶,并不一定能很明確說出自己哭鬧的原因,大人也不是非要問個究竟。只是用聊天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有晴天雨天,自己感覺再糟糕,都可以信任父母,和父母溝通,說出來就好多了。
孩子來到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是家庭環境的折射,也照出我們最好和最壞的一面。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其實是最需要愛的時候,或許我們在教孩子認知情緒的過程中,也能成為更會管理情緒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