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左小義 劉庭云
摘 要:通過在湘西州吉首地區的大田試驗,探索不同生育階段施肥配比對油菜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設置4個施肥處理:肥1(苗期底肥1次全施,施肥比例10:0);肥2(苗期底肥+蕾苔期施肥,施肥比例5:5);肥3(苗期底肥+初花期施肥,施肥比例5:5);肥4(苗期底肥+蕾苔期施肥+初花期施肥,施肥比例5:2.5:2.5)。結果表明:油菜各生育階段均需充足的養分供應,肥4產量最高;肥2肥料利用效率最高,產量與肥4比較,差異不顯著;基于輕簡化栽培及節本增效考慮,推薦肥2模式。
關鍵詞:油菜;施肥;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60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在世界油料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胡立勇,2008)。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油菜生產國,生產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湖南則是我國的油菜生產大省(張樂平,2009)。但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勞動力缺乏,種植成本高已成為限制我國油菜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實現油菜高產高效栽培,成為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通過在吉首地區直播油菜,探討了4種施肥處理對油菜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以期為湘西低海拔地區油菜施肥方式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
試驗地安排在湘西州農科院林木山基地,田塊面積1334m2,前作為水稻,肥力中上,海拔210m。
1.2 試驗設計
田間試驗于2015年9月—2016年5月進行。田間試驗共設4個施肥處理,各處理的施肥量如表1所示。總用肥量為:復合肥60kg/667m2(N.P.K≥45%),尿素20kg/667m2(總N≥46.4%),蕾苔期肥于1月10日追施,初花期肥于2月27日追施。每次處理設3個重復,完全隨機排列,共12個小區,小區面積6m×8m,試驗品種為灃油792,株行距30cm×30cm種植密度為12000株/667m2。
1.3 數據調查與分析
自播種之日起,對油菜進行生育期調查;成熟期,每小區取樣5株,考種,調查株高、分枝部位、有效分枝個數、主花序、單株有效角果數、單株產量及千粒重;收獲期,分小區收割,測產。對調查的數據,采excel及spass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菜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肥4生育期最長,為201d;肥2、肥3其次;肥1生育期最短,為193d。各施肥處理播種期和出苗期一致,肥1最先抽薹,抽薹期為1月17日,依次抽薹的為肥3、肥4、肥2。從初花期到終花期,開花時間最長的為肥3,為34d,依次為肥4、肥2、肥1。
2.2 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菜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施肥處理,株高在170.2~185.0cm之間,肥1最矮,肥2最高。第1次有效分枝個數在4.6~6.2個之間,肥1最少,肥2最多。單株有效角果數,肥4最多,為644.8個;肥2其次,為628.8個;肥1最少,僅393.8個。千粒重在3.23~3.38g之間,肥4最大,肥1最小。單株產量在27.2~49.4g之間,肥1產量最低,為27.2g;肥4最高,為49.4g;肥2較高,為48.5g。
2.3 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各施肥處理下的油菜產量如圖1所示。由圖可以看出,肥4產量最高,為194.0kg/667m2;肥2產量其次,為190.4kg/667m2,差異不顯著;肥3產量為159.8kg/667m2;肥1產量最低,為130.6kg/667m2,差異極顯著。
3 結論
不同施肥處理對農藝性狀的影響:施肥處理對生育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蕾苔期施肥顯著延長油菜抽薹時間,花期施肥顯著延長油菜開花時間。施肥處理對油菜經濟性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減少有效分枝個數,降低有效角果數,最終降低產量;花期施肥,對千粒重的提高有一定作用;前期良好的植株長勢,與花期充足的養分供應,對保障角果數量及質量有重要作用。不同施肥處理對產量的影響:苗期、蕾苔期、花期均施肥產量最高,苗期、蕾苔期施肥,產量其次,與各生育階段均施肥產量差異不顯著。
油菜各生育階段均需要充足的養分供應,蕾苔期肥料供應對油菜生長影響顯著。肥料施用總量一定,苗期+蕾苔期+花期均施肥油菜產量最高,苗期+蕾苔期施肥與苗期+蕾苔期+花期均施肥產量差異不顯著,考慮到勞動力缺乏、勞動力成本高等問題,提倡節本增效的種植模式,推薦生產中采用苗期+蕾苔期/5:5)施肥模式。
參考文獻
[1]胡立勇,丁艷鋒.作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張樂平,劉德林,鄒朝輝,等.湖南油菜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09(7):102-104.
作者簡介:楊萍(1988-),女,苗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糧油作物的栽培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