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艾尼·吾拉音
摘 要:本文主要對新疆地區農業的節水灌溉現狀進行分析,對該地區節水技術的幾種應用模式進行闡述,結合技術供給與實際需求2個方面來分析其重要性與正確性,以促進新疆農業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63
引言
新疆地區節水的關鍵主要是農業方面,促進其節水技術的大力發展就能夠促進新疆地區農業的可持續進步與發展。如今,社會經濟進步神速發展迅猛,然而,水資源依然十分稀缺,必須選擇高效的灌溉技術來促進農業節水,這是我國的農業發展趨勢所決定的,因此,必須做好新疆地區的農業節水灌溉工作,使新疆的農業能夠保持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1 重要性
在新疆地區,無論是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還是對其進行合理利用,農業的節水建設工作都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它能夠促進農業的生產力發展,對新疆地區的農業進行節水建設工作融合了比較先進的現代化科學技術以及具有先進性的一些科技配套設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疆地區農業生產方式和用水方式的轉變,使該地區農業的發展得到最大限度的促進;它可以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新疆地區的農業進行節水建設工作可以促進新疆地區農業水利進程的現代化,新疆一些地區結合節水技術所進行的膜下滴灌使其建立起了節約型的種植模式,使得資源短缺的危機以及市場競爭的束縛得以解除,優化了相關的生產要素,使農業的生產潛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例如,可以結合灌溉系統的先進性,將人工作業轉變成機械化作業,最終促進農業灌溉的效率與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
2 新疆地區農業的節水灌溉現狀
在灌溉建設這方面,農業節水屬于其重要的核心內容,新疆地區大小河流與河川徑流的總量為平原區提供了地下水開采量的應用基礎。從灌區建設的角度出發,全疆農業灌溉的總面積增長了將近6.5倍,排水渠和水閘等各種配套渠系的建筑物也有所增加,使渠系的利用系數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對水資源進行利用的這方面,對新疆地區的農業實施節水灌溉可以促進其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這也是促進社會盡發展的有效戰略措施。現如今,農業的需水量、工業建設的需水量、自然環境和人居的需水量等都加劇了自然生態環境總水量的短缺,然而,農業的節水建設工作促進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以及生態水的保護。在農作物和果作物等種類的普及性這方面,目前新疆地區的農作物已經越來越豐富,主要有葡萄、棉花、果樹、番茄、辣椒、土豆、甜菜和玉米等,它們都是具有特色的經濟作物,近年來,許多地區也已經開始了玉米和小麥等作物的滴灌試驗,并且對其進行了規模化的規劃和管理,適應農作物種類灌溉的滴灌技術得到了不斷的擴大;在一些果樹的發展地區,實施高效性的農業節水滴灌技術,不僅使果品的產量與質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還收到了比較顯著的節水效果。
3 新疆地區農業的節水灌溉發展
3.1 膜下滴灌技術
在節水灌溉的模式里,在棉花的生產過程中,膜下滴灌技術不僅能夠實現較好的節水效果與增產效果,還可以有效緩解投入資金短缺以及勞動力不足等情況。它主要是覆膜種植技術和傳統滴灌技術、高密栽培農藝技術與水肥耦合農藝技術等的結合,用較新的方式對傳統的地膜栽培技術進行細化與延伸,是一種新的節水形式,提高了棉花的單產產量。
3.2 自壓噴灌技術
自壓噴灌技術在新疆的大部分地區都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例如昌吉州的木壘、哈密的巴里坤、吉木薩爾縣和伊吾縣等地區。與常規的灌溉相比,自壓噴灌技術得益于新疆地區地形優勢與天氣條件的影響,其運行的成本比較低廉,其節約用水量能夠達到30%左右,大約可以節約50~60 元/667m2。
3.3 地表水加壓、地下水與地表水混合加壓的滴灌模式
如今,滴灌設備得到了不斷的改進與完善,這使得地表水加壓、地下水與地表水混合加壓的滴灌模式進入了示范的規模化階段,并且效果良好。為了給農業節水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還采用二水統調統管的滴灌技術模式,實施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混合加壓,并且大面積地促進地表水加壓這一滴灌模式的實施,進行二水的統調統管,使地下水的超采區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4 結束語
新疆地區農業的節水灌溉發展主要包括膜下滴灌技術的發展、自壓噴灌技術的發展、地表水加壓、地下水與地表水混合加壓的滴灌模式的發展。必須對其進行充分的明確,促進其大力推廣和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哈買提·哈力合馬什,古蘭旦·艾斯克爾.推廣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J].吉林農業,2015(15):88.
[2]劉國政.新疆農業高效節水項目建設的效益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41(11):206-207.
[3]李曉淵.新疆干旱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示范經濟評價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0.
[4]阿不都熱合曼·克熱木,阿娜克孜·肉孜.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6,3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