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聯合
摘 要:雞艾美爾球蟲病和蛔蟲病都是常見的寄生性傳染病,該寄生蟲蟲卵具有卵囊及子孢子結構,它們需要1個或2個宿主(尤其是蚯蚓)才可完成發育史,即內生性發育和外生性發育,從而對雞產生致病性。放養土雞由于常年在野外自由找食,加上生長日齡小,免疫率低,感染的可能性大增。如若不小心感染發病,會導致放養土雞生長停滯,病死增多,飼料轉化率和經濟飼養價值降低,本文提出了放養土雞艾美爾球蟲病和蛔蟲病混合感染癥的診治措施。
關鍵詞:放養土雞;艾美爾球蟲病和蛔蟲病;混合感染;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82
1 發病情況、發病癥狀
武漢市郊區某養殖戶于2015年3月18日從外地購進3100羽土雞放。并用MD液氮苗、IBD中等毒力滅活苗、ND弱毒苗和滅活苗以及AI滅活苗分別免疫。
雞群于5月7日飼養至51日齡時,出現了死亡疫情。放養雞群發病后,戶主雖用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常規抗生素治療,但療效不佳,而且放養雞群發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發病土雞初期,雞冠蒼白或發青、貧血,羽毛聳立,頭卷曲,呆若木雞,不愿行走,泄殖腔周圍羽毛被液體排泄物所污染、粘連。不久,病雞出現共濟失調,翅膀輕癱,渴欲增加,食欲廢絕,嗉囊內充滿液體,拉出稀糞,糞色由黃變紅。還有些病土雞腳腿痙攣,站立困難或不能站立。
2 剖檢病變
對病死土雞和病危土雞共52羽進行解剖,病變基本一致,主要病變集中在小腸和盲腸段。病死雞整個腸管變粗、變厚、變紅、變暗;1側或2側的盲腸腸管漿膜上散布許多大小不等、數量不一的出血點,有嚴重者形成了堅硬的“腸栓”;腸粘膜增厚粗糙,小腸腸管內充滿了帶新鮮血液的稀薄糞便;小腸內還有大量淡黃色像細線一樣的線蟲。
3 定性診斷
3.1 糞檢蟲卵
取1載玻片,在其上面滴1~2滴蒸餾水,再用少許病死土雞稀糞或病死土雞的小腸粘膜內容物的刮取物,放在載玻片上,用水充分調勻,涂布成長約3cm的區域,加上蓋玻片,用低倍鏡檢查,發現大小有明顯差異的2種圓形或橢圓形蟲體(見表1)。
3.2 蟲體鑒定
取2蟲體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載玻片,壓片鏡檢,發現蟲呈長條狀,白色,蟲體(大的)體表皮角質層有橫紋,頭端有3個唇片,呈品字形。雄蟲長26~70mm,尾端有尾翼和10對尾羽突(肛前乳突3對,肛側乳突1對,肛后乳突6對),有1個圓形或橢圓形的肛前吸盤,吸盤上有角質環,交合刺等長,肛前吸盤和交合刺;雌蟲長60~110mm,陰門開口于蟲體中前部,在小腸內產卵。另1種(小的)蟲體有卵囊特征,導致腸道出血明顯。
3.3 細菌分離
以無菌操作采取病死雞的肝臟和脾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麥康凱培養基,在37℃恒溫箱培養48h后觀察,均未見細菌生長。
根據現場調查、病死雞臨床癥狀和病死雞剖檢病變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不是由細菌導致的,而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確診為放養土雞艾美爾球蟲病和蛔蟲病混合感染癥。
4 緊急治療
猛下重拳,用左旋咪唑30PPM連用2d;用0.03%氨丙自由飲水連用3d,休藥5d;群防群治:用1%馬杜拉霉素預混料按1000kg添加0.1kg連用3d,無休藥期;防治脫水,用速補18+電解多維按1000kg添加2kg供放養土雞群自由飲水,連用3d。
5 效果觀察
放養土雞群發生疫情后,立即采取上述應急防控措施,1周以后,效果明顯,很快控制了放養土雞群疫情,迅速改善了病情;雞群死亡數很快停止,且采食量迅速恢復,1周后,放養土雞群整體精神排便毛色等一切正常。要對3~4月齡以內的雛雞做好預防。統計規律發現:雛雞群體內只要平均有4~5條,幼雞只要有15條成蟲即可爆發此病。
6 防治小結
消滅傳染源,隨時并迅速地將放養土雞群中發現的瘦小、拉血便、雞冠蒼白的疑似雞進行隔離飼養,并單獨采取驅蟲消炎止血防中毒等治療措施;切斷傳播途徑,搞好放養雞群雞舍、用具、糞便及周圍環境的衛生消毒,做好雞群的春秋2季定期驅蟲。對雞舍周圍土壤翻曬并撒布生石灰消除蚯蚓等環節動物。利用該類寄生蟲對干燥、直射陽光和高溫甚敏感的特性,開展滅蟲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日糧中補充VA和VK和少量精料,并改善放養及飼養條件,提高放養雞群的抗病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西臣,李建華.動物寄生蟲病變學(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