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基 李興全
摘 要:玉米是世界的3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玉米的種植積排在第3位。玉米的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效果將對玉米的產量以及農戶的經濟效益產生重要的影響,與我國的農業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前玉米種植的面積逐漸增大,農民也開始注重玉米的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使用科學的技術發展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本文就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分闡述分析。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05
如今農業逐漸實現機械化發展,栽培技術也呈現出新的發展形勢,玉米栽培的新技術使得傳統的栽培技術被改變,與時代發展需要相滿足,提升技術的應用模式,能夠對玉米的病蟲害防治起到良好的效果。
1 玉米栽培的技術分析
1.1 選地
玉米栽培時需要比較多的氧氣,喜歡溫熱和肥水,怕澇漬,在酸性高、貧瘠或黏性比較大的土壤中是不適合生長的,因此在選擇玉米地時需要綜合考察土壤的肥力、排灌以及管理情況。
1.2 平整土地,施加基肥
要使得土壤能夠足夠的實現熟化,技術人員就需要提前耕地時間,并利用冬天的積雪使得墑情得到有效的保障。在秋天進行深耕。要使玉米的產量增加就需要施加足夠的基肥,玉米基肥中的主要成分就是遲效有基肥。技術人員要開溝作畦,修繕玉米地周圍的排水溝,使灌溉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排水溝需要平直,溝與溝保持相連的,更加順暢的排水灌溉。
1.3 挑選種子
依據玉米種植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壤肥力等選擇合適的玉米種子,如果土壤的肥力比較好,就可以種植生長期比較長的玉米,如果土壤的肥力低,則可以種植生長期短的玉米。玉米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中的養分是否均衡。種子挑選時需要保證種子的大小、外觀、形狀以及色澤等達到較高的品質。
1.4 處理玉米種
要對玉米種進行晾曬后再栽培,使種子的吸收能力得以強化,保證玉米種發芽更早、更整齊,出苗率更高。播種前將種子浸泡在清水中,使玉米種子中含有更多的水分,讓玉米能夠快速發芽。
1.5 密植
技術人員需要依據玉米的種植條件、品種以及播種的時期等明確種植的密度,一般玉米的株型分為緊湊和平展型2種。播種方式分為等行距和寬窄行2種。
1.6 田間管理
苗期的管理主要是發育盒培育壯苗,使得穗粒期的玉米生長有堅實的基礎。在定苗、間苗時注重“去弱留強、簡密存稀”。定苗一般是在5片真葉時,每個穴中還需要留1個壯苗,同時做好查苗和補苗的工作。帶土移苗,苗期中耕1~2次,做好施肥工作。玉米芽長出5、6片葉子時就可以施加苗肥,施肥后蓋土。
2 玉米病蟲害防治方法
2.1 病害防治方法
玉米栽培過程中經常出現小斑病、紋枯病、黑粉病等。小斑病主要出現在夏季,炎熱多雨,容易出現小斑病、紋枯病。小斑病一般出現在7、8月份,防治時要選擇抗小斑病的玉米品種,并輪茬種植,同時施加有機肥,并保證通風、排水工作,有效防治田間的病蟲害;枯萎病的出現會對玉米的產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玉米出現枯萎病,玉米產量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玉米大面積死亡,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都會受到影響;黑粉病主要是由于黑粉感染造成的病害。要防治黑粉病需要在播種玉米前,將玉米種子與粉銹寧進行攪拌,使玉米的感染率下降。或者使用抗黑粉病的玉米種進行種植,從而減少黑粉病出現的幾率。還需要及時有效的對玉米進行田間管理,避免病原大量堆積,出現黑粉病。收割玉米時,需要清理干凈田間的玉米植株,將其中的雜物處理干凈,使玉米能夠有好的生長環境。
2.2 蟲害防治方法
玉米的蟲害主要有蚜蟲和玉米螟。蚜蟲是同翅目刺吸式昆蟲,有著很高的繁殖率,玉米蚜蟲一般聚集在一起對玉米植株會產生極大的威脅,導致玉米出現黑色的片狀物。蚜蟲生長比較快,會大面積的威脅玉米生長,因此可以使用玉米天敵對玉米蚜蟲進行防治,比如小黑蛛、瓢蟲等。此外還可以使用敵敵畏、馬拉硫磷乳等化學藥劑,將其制作成液體,使用噴灑工具噴灑在玉米葉上,也能夠更好地防治玉米出現蟲害。
3 結束語
要科學的栽培玉米,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就需要從多個環節入手,使用新的栽培技術,滿足玉米種植的實際需要,使玉米的產量得到提升,病蟲害得到有效的防治,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丁細群,羅文軍,楊文平,聶冬梅.玉米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園藝,2016(23):72-73.
[2]徐鳳華,李玉平.試論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 農業與技術,2014(6):105.
[3]莫貴軍.玉米新品種萬禾188選育、栽培和制種生產技術[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8):5-6.
[4]黃毅翠,鄭黨斌,姚姜銘.淺談山地桉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綠色科技,2015(2):25-26.
[5]胡志彬,張秀英.四川盆地玉米栽培高產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吉林農業,20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