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 程青梅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幾種常見的雞類疾病,并探討了如何采取防治措施抑制疫病。
關鍵詞:雞;常見疾病;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07
引言
雞的常見傳染病主要有禽霍亂、馬立克氏病、禽流感等,一旦發病,往往很難治愈,防治關鍵在于平時要做好預防工作,防治結合,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1 禽霍亂
禽霍亂是因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每種家禽都有可能會感染,3月大的小雞和成年雞感染概率更高,常發生于雞群免疫力下降和天氣突變時,主要是從呼吸道和消化道發生并引發感染,主要特征為劇烈下痢,與人發病的狀況類似,因而稱之為禽霍亂[1]。急性霍亂癥狀為突然死亡、發病快、死亡率高;慢性霍亂癥狀為水腫、跛行、羽毛雜亂、糞便呈黃白色、呼吸困難、縮頸閉眼等。在夏季空氣潮濕時節,禽霍亂的發病率較高,病程可長達數月,這些染病的雞就是病原體,死后也會污染環境,因此要及時妥善處理尸體。
防治措施:做好霍亂免疫接種工作,還有飼養場的衛生和消毒工作也很重要。治療的話可以選擇抗生素藥物,將其摻入飼料中,也可以通過肌肉注射來治療。病死的雞要采用火化和消毒方式處理,以防再次傳染疾病,具體方法如下:磺胺喹惡啉。選用0.1%的分量拌入飼料中,連續喂養3d左右,3d后再縮減0.05%的分量喂養2d,停止喂養3d,然后再喂養2d;磺胺嘧啶:藥物拌入飼料的濃度為0.3%左右,連續喂養3d,加水連續喂養3d;敵菌凈:體重1kg則加入30mg的藥物,每天使用2次,喂養5d左右就可以停藥。
2 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是由馬利克病毒引起的惡性腫瘤,傳染源是病雞和帶毒雞,這些雞脫落的羽毛、皮屑、排泄物和雞舍的垃圾也是傳染源,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該病的傳染性極高,易感雞群一旦接觸就會被傳染。這種病的發生率和雞的年齡有關,年齡越小,感染的幾率就越高。根據發病癥狀該病可分為皮膚型、內臟型、眼型和神經型4種,有時也會多種同時發生。皮膚型的特征是皮囊形成小結節或腫瘤,最初發現于頸部和翅膀,之后會遍布全身,出現豆子大小的瘤狀物。內臟型主要表現有羽毛松亂、皮膚蒼白和精神呆滯,幼齡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剖檢后可以看到病雞的內臟有淋巴細胞腫瘤,性腺是常發部位,其次是腎、肝、脾肺、胃和肌肉等組織。眼型主要是破壞虹膜,病雞的單眼或雙眼都會發病,導致瞳孔縮小形成魚眼,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主要表現有瞳孔收縮呈鋸齒狀,虹膜呈淡灰色。神經型癥狀有平衡失調和步態不穩,主要是因為麻痹或腿瘸,頸部麻痹導致頭部歪斜,翅膀麻痹就會下垂。經過解剖檢查可以發現病雞的神經腫脹變粗,常見于臂神經叢、腹腔神經叢、和腸系膜神經叢,神經的纖維橫紋已經消失,呈灰白色。因此,管理人員應將孵化室搬離雞舍,并定期為孵化室消毒,以防小雞出殼時感染。小雞出生時期是抵抗力最弱的時候,也是該病爆發的重要原因,因此孵化室應遠離雞舍,在雛雞進入之前應徹底消毒。在雞群售出后應將雞舍空出來,待1周后在清洗消毒,放入另一批雞群。馬立克氏病疫苗是防治該病的關鍵藥物,因此要按照免疫程序為雞群注射馬立克氏病疫苗從而防治疫病的傳染。一旦雞被感染,就要嚴格按照我國的動物防疫法來處理,將病雞群撲殺并做無害化處理,將雞群污染的地方和使用過的工具全部進行消毒,以防止疫情擴散。
3 禽流感
禽流感是A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人畜都會感染此病,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寒冷的冬季是高發季節,鳥類和其他動物都容易感染,而且死亡率高達100%。感染雞群的主要癥狀有:食欲不振、冠髯發黑、眼睛多分泌物、羽毛蓬松、糞便帶血、歪頭或頭部腫脹等,急性病發病后10h就會死亡,慢性則在7d左右死亡,還有個別慢性病會出現前沖后退、后仰望d和頸部扭曲等癥狀。急性病的病癥不是很明顯,主要表現為胃黏膜點狀出血、肝腎淤血腫大、肝血腫或破裂等。這種病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抗生素只是控制繼發感染,因此入境檢疫工作非常重要,應該對進口的家禽和鳥類進行隔離消毒,然后放入隔離地飼養,確認無疾病后再放入雞舍飼養。一旦在雞場發現該病,應就地撲殺、封鎖雞舍,將所有雞群焚燒處理,雞舍和設備都要徹底消毒。消毒藥物可選用次氯酸鈉、過氧乙酸和甲醛等。經消毒后2個月,可以引進陰性血清學反應的雞群,如果雞群的血清學反應一直保持不變,就可以解除封鎖。
4 結語
雞疾病有很多種,因此,飼養員要按照免疫程序為雞群及西寧防疫,確保防疫工作做到制度化和程序化。一旦發現雞發生疾病,就要及時進行治療。日常飼養要以預防為主,嚴格把關每個飼養環節,做到防治結合,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段俊紅.雞常見疾病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4,3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