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圖
摘 要:泰來縣推廣稻田養蟹已經有十幾年,養殖面積不斷擴大,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有機水稻和天然河蟹雙豐收,有效的推動了泰來縣區域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有機水稻;河蟹;種養結合
中圖分類號:S96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5
1 本田整地及插秧
1.1 本田整地
整地前要清理和維修好灌排水渠,保證通暢,單池子面積1000~3000m2,也可根據地勢情況科學確定,實行單排單灌。土壤適宜含水量一般都在25%~30%左右,耕深控制在18~20cm左右;本田整地在北方地區,都采用旋耕、翻耕、深松或耙耕相結合的方法。周期為翻1a,松旋2a為宜。本田整地的時間在每年4月下旬開始放水,以旱整地與水整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結合泡田打好池埂(旋耕田只進行水整地)。整平耙細、不留死角,寸水不漏泥,保水5~7d。耙地前施,施有機肥33.35kg/667m2左右。
1.2 插秧
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時開始插秧,5月末插秧結束。中等肥力土壤插秧,行穴距一般為30cm×10cm、30cm×13.3cm或相應規格的寬窄行;高肥力土壤插秧,行穴距一般為30cm×16.7cm、30cm×20cm或相應規格的寬窄行,每穴3~5株基本苗或一個缽體苗。插秧做到行直、穴均、不窩根,插秧深度不超過2cm。
2 本田管理
結合春翻,將肥料混入耕層7~10cm,然后泡田平整,每667m2施農家肥2t以上。灌水。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深的水層,有效分蘗期灌3cm淺水,增溫促蘗。在孕穗至抽穗前,應灌水4~6cm活水。在抽穗楊花期,應灌水5~7cm水層。曬田。有效分蘗中期前3~5d排水曬田。曬田時,需要看到稻池面有裂縫,并見地面白根,葉挺色淡,曬5~7d后,恢復正常水層。
3 稻田養蟹技術分析
3.1 稻田養蟹的基本準備工作
養蟹的稻田地選擇需要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的無污染的地塊,并保證每養殖單位以6667m2為宜。環溝與投料場的修建。為了避開高溫侵害和增加自然調溫的功能,應在稻田壩埂內側修0.6m×0.4m的環溝,并留有0.5m的馬道,做為投料場地,以保證在每隔6m左右留半米投料點。防逃設施的設計與布置,在有機稻田養蟹過程中,很多地區選擇既經濟又適用的逃專用布設防,使用時間為3a左右。養成蟹選用寬65~70cm左右,上端固定在竹竿上,下端埋入10~15cm左右竹竿的間距以0.5~0.8m為宜。用挖環溝的土方加固。將壩埂控制在寬0.5m,高0.6m左右即可。排水和進水用依靠水泵調節,但水管長度要長出壩埂0.3m左右,吐水口用堅固的紗網扎緊扎實,以防河蟹逃逸。
3.2 養蟹管理
清池消毒,為了避免稻田養成河蟹供水晚,放苗早的問題,要在靠近水源一側修建先期養殖池,以開口1.5m,深0.8m,加高壩埂提高水位,保持池水的平穩時間長。池進水置灘面上0.3m浸泡24h,用上生石灰100kg左右溶化趁勢潑入池水中。
選擇規格。稻田養蟹時間相對較短,選擇規格在160頭/kg以內的健壯苗種,同時要求規格整齊、均勻,體表光亮、肥滿度中上等。河蟹在5℃的狀態下均可攝食,18℃開始蛻殼,畝放苗量控制在350~450只。苗種入池后就開始投喂自制餌料(幼蟹飼料配方:魚肉漿20%,蛋黃30%,豆漿30%,麥粉20%)或購買商品飼料,前三天攝食量基本為1倍量,待胃腸充滿后量恢復正常后,可依據投料后1.5h看余缺,余下次少投缺多投。每年7月中旬左右,是河蟹增長最快階段。此時,應在四周投料點以優質高蛋白料足量投喂。7月下旬至立秋后,河蟹生長緩慢階段,自制餌料(成蟹餌料:豆餅45%,麩皮27%,土面10%,骨粉13.1%,海帶粉4.85%,維生素A和維生素D0.05%)或購買商品餌料。做好日常管理與觀察。觀察河蟹活動與攝食情況,在水邊的河蟹一般都是有問題的;觀察剩余食料有無變質;觀察水質情況;觀察敵害;觀察防逃設施是否完整;觀察進排水網是否完好。
4 收獲
收獲時期。優質品種,單獨收獲。當95%稻粒達到完熟時收獲。人工收獲割茬不高于2cm,稻捆直徑25~30cm。立刻晾曬,收獲損失率不大于2%。機械收獲留茬不高于20cm,收獲損失率不大于3%,破碎率不大于1%,收獲后應及時干燥或晾曬。收獲記錄包括收獲日期、地塊號、品種、面積、產量、收獲方式等,同時設計編寫批次號,在生產過程中要實行農田全程視頻監控。
5 效益分析
蟹稻平均每667m2產400kg,出成品大米200kg,銷售價40元/kg,每667m2有機大米銷售收入8000元,河蟹收入812元,稻田綜合種養生產成本合計1588元,每667m2效益7224元。
參考文獻
[1]宋金太.稻田養蟹的苗種放養[J].安徽農業,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