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
摘 要:本文從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種育苗、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全面介紹了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為廣大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24
1 品種選擇、種子處理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應選擇耐低溫的品種。根據當地近幾年病蟲害發生的情況來看,應選擇對頻發的病蟲害有一定的抗性的品種。應根據用途來選擇,如鮮食型玉米,需要選擇含糖量高、口感好的品種;而榨油用玉米,則應選擇含油量高,易出油的玉米等。還需要考察玉米的產量、株型、抗逆性等方面。經過綜合考慮選出最合適的品種,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
選擇好了合適的品種之后,就要對種子進行處理。種子處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選種,在購買回的種子里面,難免會有一些霉變、破損的顆粒,一般用水選法將種子精選一遍;曬種,選種后,將種子在太陽底下翻曬1~2d,殺滅種子表面寄生的病菌、蟲卵等,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浸種消毒,一般是用1%左右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5min,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拌種,拌種一般使用敵克松粉劑,使用量為種子重量的2%~5%。經過種子處理,能夠滅殺大部分病菌,極大地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還可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2 播種育苗
2.1 播種時間
播種時間應根據氣候條件來確定,玉米種子播種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5~8cm處,而玉米種子的萌發溫度需要在10℃以上。也就是說,只要當地表以下5~8cm處的溫度能夠穩定在10℃以上,即可進行播種。東北地區一般在4月下旬—5月初,具體時間可根據當年的氣候來確定。播種時最好是選擇在晴天的上午。
2.2 播種密度
播種密度與品種有關,一般來說玉米株距50cm左右,行距20cm左右為宜。播種密度過大,將會影響玉米的生長,不利于質量和產量的提高;播種密度過小,則土地利用率較低,玉米單產將會較低。株型高大的品種,可適當增大株行距,降低種植密度;株型緊湊的品種,則可適當加大種植密度,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據近些年來部分地區的實踐,可以采取隔穴雙株緊靠的方式播種。在不減小株行距的情況下,可以使種植密度增加50%,大大提高玉米的產量,從而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
2.3 播種方式
玉米播種一般采取穴播的方式,即在播種之前先按照大概的株行距,挖好穴,并施加一定量腐熟的農機有機肥作為底肥,然后逐穴播種,播種后要耙平,并立即覆土。覆土一般采用松散、干燥的田土即可,覆土厚度為3cm左右。
3 田間管理
3.1 間苗、補苗、定苗
播種后10d左右玉米幼苗即可出齊,此時可根據玉米的出苗情況,進行間苗、補苗、定苗。1穴多苗的,將弱苗去掉,保留壯苗;對于部分未出苗的,及時進行補苗,確保穴穴有苗,提高土地利用率。
3.2 肥水管理
玉米對于水分的需求量較小,一般只需保持土壤濕潤即可,不需要過多澆水。如果夏天久旱無雨,土地出現明顯干燥,則應及時澆水,但澆水量不宜過多,使土地充分濕潤即可。如果出現連雨天氣,田內積水較多,應及時排灌,否則容易引發爛根、病蟲害等,影響玉米產量及質量。
充足的養分是玉米優質高產的前提。玉米種植需要施加足量的肥料。玉米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基肥,在播種前施加,以腐熟的農家有機肥為主,施加量為2000~3000kg/667m2,如果土地較為貧瘠,可在有機肥中加入少量復混肥,并適當增加施肥量。追肥一般在玉米生長旺盛的階段進行,根據實際生長情況,整個生長過程中追肥2~3次。在玉米的拔節、孕穗、開花灌漿期可進行適當追肥。按照肥沃程度一般的土地而言,總施肥量為需施加氮肥15~20kg/667m2,磷肥和鉀肥各8~10kg/667m2。可按照3:3:4的比例分3次追加,追加量可根據土地肥沃程度略做增減。
3.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作物種植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防治措施不合理或者防治不及時,將會造成重大損失,因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病蟲害的防治,應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選種時應選擇對當地頻繁的病蟲害有一定抗性的品種。播種前進行曬種、拌種,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采取合理的肥水管理,培育壯苗,增加玉米植株對病蟲害的抗性。密切關注農業部門的害蟲預報,在周邊地區有病蟲害發生時,及時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如果經過這些預防措施以后,病蟲害依然存在,則可采取農藥進行防治,防治時注意選擇低毒、低殘留的無害農藥。而且,為了保證玉米的質量,在收獲前半個月內,禁止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
4 結語
玉米的種植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關注種植中的每個細節,稍不留心就可能會對質量和產量造成重要影響。玉米的種植也需要經驗的積累,每個地區、每年的氣候條件不同,種植上需要注意的也略有區別,只有種植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判斷,才能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