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爽
能心平氣和地使用“朋友圈”是一種能力
文|梁 爽

美女同事小曲告訴我,她因相親男談論“朋友圈”的態度,而婉拒了對方。
初次見面后,相親男就猛烈地追求小曲。有一次倆人散步,從生活、工作聊到“朋友圈”,相親男滑著手機,介紹自己“朋友圈”的生態。
“這是我的大學室友小A,你看他去日本旅游時拍的照片下面就開了當地的定位,他回鞍山老家怎么不定位了?”
“這是‘富二代’同事小B,你看她上午發的這張擺拍,是要炫耀她爸買的新車呢,還是要展示她戴的那塊腕表?”
看到小曲被他的話逗笑,相親男更加起勁地點評起來:看到媽媽曬娃覺得心煩,看到美女自拍覺得和本人不像,看到微商廣告覺得坑人,看到情侶秀恩愛覺得不舒服……
相親男時而羨慕嫉妒恨,時而恨鐵不成鋼。小曲借故結束約會,到家后聯系相親男,說覺得倆人不合適。
我不太懂小曲拒絕對方的原因,小曲解釋說,她想找個成熟穩重的睿智男友,而相親男使用“朋友圈”的態度,顯得他心智不成熟。
一是他的想法相對消極偏激。他覺得“朋友圈”里很裝的人,可能人家只是在記錄行走軌跡,可能名牌在別人的生活里就是很平常。他缺什么,越會覺得別人在曬什么。
二是覺得他不懂思辨和包容。人性比鉆石切面還豐富,而他卻僅憑幾條“朋友圈”里的消息,就狹隘地給別人貼標簽、下定義,對復雜的人性還持有二元論評價體系,對別人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度較低。
看一個人的成熟程度,比看他發的“朋友圈”內容更重要的是,看他輸入和輸出時的心態。
一個成熟的人,會心平氣和地使用“朋友圈”。
“朋友圈”是2012年上線的,距今有5年的歷史了。我前幾天問一位讀者,剛用“朋友圈”那會兒和現在用“朋友圈”,心態上有何不同?
她回復我:以前太把“朋友圈”當回事了,常是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寫了再刪,刪了再寫。內容不能太矯情,也不想讓別人猜透自己的處境,但是又希望有人理解背后的深意,發出后覺得不妥又立刻刪除。
發完后,心情忐忑地守著點贊和評論乍驚乍喜,簡直是當成績效指標來關注。
后來漸漸釋懷了,工作業績擺在那兒,領導不會覺得你太閑,真心的朋友會懂你,別人屏蔽、拉黑你,誰也攔不住。
現在她發“朋友圈”時沒有那么多內心戲,完全有種想發就發、愛誰誰的隨性。
很多人的成長,就體現在對待“朋友圈”的態度上。
某友,為了讓自己更加自律,幾次停用、開啟“朋友圈”,但依舊沒有過好生活。
后來他痛定思痛,意識到如果不自律,不會管理時間,不會好好和自己相處,那用不用“朋友圈”只是表面問題。
性格靦腆的表妹剛工作時,為了能和同事說上話,經常翻看同事的“朋友圈”,了解同事下班后的動態,成為“朋友圈”里的“秒贊王”。
后來她才明白,加了微信,未必就能加入一個圈子。隨著她迅速成長,能夠獨當一面,才和同事結下深厚的戰友情。
她對待“朋友圈”以及人際關系,都越來越不卑不亢。
我發現,越是成熟的人,看待“朋友圈”越是云淡風輕、波瀾不驚。他們能夠理解并包容“朋友圈”里的參差多態—有人愛發生活的茍且,有人愛發詩和遠方,有人過了糟透了的一天會發張自拍給自己鼓舞下士氣,有人發的那段矯情語錄是特意為在乎的人而寫,有人在網絡世界中活出了與現實世界不同的自己……
一個時刻代表不了一個人浩浩蕩蕩的一生,沒必要上綱上線地給“朋友圈”里的人貼標簽。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只要不侵害他人的權益,別人“朋友圈”里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用“朋友圈”記錄生活,但別讓“記錄”大于“生活”。
張愛玲曾說過:“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冷暖自知,留給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瓜子殼。”
所以,不要為了記錄并分享那些美好的瞬間,而忽視了身邊人的感受,以及此時此刻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