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奇
美國人愛寄賀卡
◎曲奇

如今,不少美國人依舊保留著寄賀卡的傳統。上次去華盛頓出差,我帶了小禮物給一位老太太,她當時就問我要了家庭地址。回國一周后,我收到了老太太寄來的感謝卡,而且她說,雖然可以寫電子郵件表示感謝,可她更喜歡寄“像蝸牛一樣慢的平信”。我懂她的意思,看到長長的手寫體文字,總會讓人覺得特別溫暖,這種心境確實不是電子郵件可以給予的。
前不久有個來自紐約的朋友到我家借住一晚,這個年輕人回到紐約后也特意寄來感謝卡。在卡片上,她回憶了那兩天我們一起在本城經歷過的種種趣事,最后說“Being a part of your lives has enriched my own(體驗你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了我的人生)”。
至于婚禮邀請卡,就更為隆重。我今天收到的婚禮邀請卡是新郎的家族在印度訂購的私人定制版,因為新郎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但祖輩都在印度生活。婚禮邀請卡里附有確認出席的回執以及回執信封,信封上已經打印好了地址并貼好了郵票,方便你填好之后用平信的方式寄出,而不是發電子郵件或者打電話確認——傳統的婚禮就要按照傳統的程序進行。
以上種種都讓我回憶起第一次在美國的商店里看到賀卡貨架時的情景,當時真是大開眼界,因為賀卡的細分程度及規模遠遠超乎我的想象。例如,占據了大面積貨架的賀卡是按照人物關系分類的:給媽媽的卡、給爸爸的卡、給奶奶的卡、給爺爺的卡、給阿姨的卡甚至給外甥女的卡……還有按目的分類的:感謝卡、道歉卡、祝賀卡……當然還有不同的節日卡等等。
面對如此琳瑯滿目的選擇,你大概可以理解在美國文化中大家有多熱愛賀卡,才能在一切電子化的今時今日依然保留著寄賀卡的傳統。
(摘自《深圳商報》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