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攝影 趙善君
雕刻在明長城上的文化音符
文 / 攝影 趙善君
撫寧董家口“耿家樓”券門蓮花寶瓶
青龍花廠峪“媳婦樓”券門面臉石
淶水蔡樹庵2號敵樓券門如意摩尼
蜿蜒萬里、橫貫東西的長城中,河北明長城獨具一格,一道道銅墻鐵壁,一座座雄關險隘,構成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樂,激揚著不屈的民族精神。然而,曲調鏗鏘的主旋律中也不乏柔美的和諧之音,在明長城的部分敵樓券門上,精美的裝飾浮雕便給這冷硬的軍事防御工程增添了幾絲人文情懷。這些浮雕圖案多為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雕刻風格多樣、造型生動,表現了戍邊將士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從現存諸鎮的明長城敵樓來看,保存最為完整的部分是薊鎮,薊鎮是敵樓券門上有裝飾浮雕刻花最多的鎮,僅秦皇島市就有三十多處。真保鎮現存有券門裝飾雕刻的典型敵樓有三處:一是位于河北淶水縣野三坡北部蔡樹庵村北的金華山上的蔡樹庵長城,二是涿鹿縣南部山區的馬水長城,三是涿鹿縣謝家堡白家口村的龍字號敵樓。
除河北之外,在山西代縣與山陰縣交界的猴嶺長城上,也有四座敵樓雕刻著精美的紋飾。猴嶺長城是山西鎮長城之精華,四座敵樓每樓各設二券門,券門上有磚刻垂花門斗一座,敵樓門額上各嵌一方石匾,分別刻字“雄皋”“控鍼”“阪扃”“天山”,書法為時任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所書。這四座敵樓是融建筑、雕刻、書法等藝術為一體的經典作品。
關于敵樓券門雕刻的形成,在長城周邊流傳著一種民間說法:當時,戍邊將士將妻女或母親所做鞋墊和荷包上刺繡的一些圖案鐫刻于券門之上,以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這就是所謂“女性長城”之說。
據歷史記載,明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并總理保定居庸練兵僉事,為整肅軍紀加強防務,特從浙兵招募兵勇三千,編為“浙兵營”,并特準戍邊將士可帶家眷屯墾,于是部分兵士和將官便舉家來到長城腳下。當時河北撫寧縣董家口和遼寧小河口一帶均由戚將軍轄制,從小河口到河北秦皇島撫寧縣,約一百多公里的長城都屬浙江義烏兵駐守,而這一帶恰是券門雕刻最多的地域。現河北撫寧段保存較完整的有近二十處,其中大部分為吉祥圖案。
當時對門的裝飾,是社會主流文化和民眾審美情趣的一種表現。尤其在江南,住宅門樓的裝飾幾乎成為一個家庭文化、地位和經濟實力的象征,在安徽浙江地區,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遠遠超越了其建筑上的使用價值。因此,戍邊的浙江將士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圖案鐫刻于券門之上,也絕非簡單地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而是把長城敵樓當成自己的家園一樣,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對券門的裝飾表現出來,這是民眾審美情趣與中國建筑藝術中吉祥藝術觀的體現。
淶水蔡樹庵長城敵樓
董家口村東北山峰上的一座敵樓(當地人稱“王家樓”)券門,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該樓南北墻各開一券門,南券門兩側各開一券窗(窗上雕刻已損壞)。東西壓面石上分別刻有淺浮雕獅子戲球圖形,東側兩獅為臥獅,西側兩獅為站獅,券門拱頂門臉石刻纏枝蓮圖案,壓面石下兩側門臉石刻為淺浮雕,造型生動簡潔,材料為當地山上特有的粗粒花崗巖石料。從作品整體造型及券門窗的樣式來看,與江南的建筑與裝飾風格、樣式吻合,講究對稱、均衡而又富有變化,尤其是券門下兩側門臉石圖案設計簡潔活潑而又不失莊重,給人一種親切感。構圖飽滿、刀法豪放、剛柔并濟,題材又多以蓮花為主,也符合南方人的審美習慣,是江南門庭文化的具體體現。
長城雖然是一項宏大的軍事設施,但實際上也是建筑和文化的載體,明長城在長達兩百多年的修建過程中,必然與各種社會文化現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反映著社會的各種精神與文化意識。戍邊者最渴望的就是平安和幸福,于是祈福求安的吉祥紋樣便由此誕生,并被廣泛應用于長城的券門、券窗甚至射孔之上。位于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花廠峪北溝村西北山峰上的“媳婦樓”就集中體現了這種文化精神。券門的拱臉上左右對稱刻有蓮花寶瓶圖案,拱弧正中刻金盆蓮花,蓮花寶瓶下面飾海水云紋圖案,在橫臉石下面是左右對稱兩塊門臉石,兩塊門臉石上,都刻了寶瓶石榴圖案。蓮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多重寓意,它象征著多子、和平、潔凈、美麗、純潔,戍邊將士們在這里鐫刻“蓮花寶瓶”,取其諧音“和平”之意。而蓮花的果實蓮子生長于蓮房之中,一子一隔,互不相擾,又與我國傳統倫理中的“多子多福”“兄弟有序”觀念相吻合。“蓮生貴子”也表達了戍邊將士們在戰爭年代希望能子孫繁盛永保和平的美好愿望。兩邊門臉石上所刻的寶瓶石榴圖,也正好與之相呼應,石榴果實也寓意“多子”,和券拱石上的蓮花圖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謂萬里長城敵樓券門雕刻中的精品。
撫寧董家口敵樓券門吉祥圖案
自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招募“浙兵營”之時起,江南文化便開始滲透到了北方,江南水清土潤,自然條件孕育出的雅致和精美,即體現局部雕琢的精致和趣味,具有中式整體神韻與氣度的情理相依,在敵樓券門上都得到了充分表現。河北秦皇島撫寧縣董家口、城子峪、長城村,青龍滿族自治縣花廠峪等地區的券門雕刻,都體現了一種南北文化融合的精神,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利用長城表現了中國建筑藝術中的吉祥藝術觀。
涿鹿馬水長城券門
在秦皇島市盧龍縣桃林口水庫邊的山峰上,有一座敵樓,當地農民稱之為“八樓”。在這座敵樓券門上,雕刻著與遼東鎮和薊鎮所有券門雕刻都截然不同的題材,在券門的左右立門臉上鐫刻著一左一右兩位門神,不同于其他券門雕刻的以陽刻為主,桃林口“八樓”的券門雕刻采用了“陰刻”,表現手法也有別于其他地區的吉祥寓意,而是用幾乎接近于寫實的手法,一左一右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左邊人物氣宇軒昂,從服飾上看很像當時的守邊將士,右邊人物手拿凈瓶似侍者,又像當時民間流行的門神畫,人物造型端莊、孔武有力、線條流暢。創造者就地取材,用當地紅色花崗石來刻,使該作品更有一種其他作品無法比擬的材料之美。
青龍祖山東門敵樓券門纏枝蓮
青龍花廠峪媳婦樓券門
盧龍桃林口敵樓券門
涿鹿白家口6號臺券門
位于淶水縣蔡樹庵村北金華山上的蔡樹庵長城,二號敵樓券門的刻花非常特別,在拱券當中雕刻了一個佛教中摩尼寶珠的圖案(藏教中稱“火焰寶貝”),摩尼寶珠兩邊是綻放的蓮花,中國的吉祥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此完美結合。涿鹿縣白家口六號敵樓也有近似券門刻花,因為當時兩地同屬真保鎮馬水口路管轄,所以在建造長城時是相互影響的。將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如此完美地結合在長城券門雕刻上,在整個明長城敵樓上是絕無僅有的。
將士們通過修筑敵樓這一載體,把中國人傳統建筑中的吉祥藝術觀表現于其上,探究其深層次原因,應該是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諸多內容和人文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再現,是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象征,它既有其歷史淵源又有時代意義。豐富的寓意特征,含蓄深邃的隱喻手法,使長城敵樓券門雕刻在藝術表現上有著無窮的魅力,一直影響著戍邊將士們的心理、民族習俗和信仰,象征著偉大的民族心靈期待,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精神品格。
編輯/金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