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軍
(佛山市順德區明景糖尿病醫院 廣東 佛山 528333)
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分析
羅學軍
(佛山市順德區明景糖尿病醫院 廣東 佛山 528333)
目的 分析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取佛山市順德區明景糖尿病醫院2016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3例,根據是否發生過心血管事件,將入組患者分成組1(83例,發生過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心絞痛患者40例)、組2(80例,未發生過心血管事件),另將同期體檢健康志愿者共計80例設為對照組,比較不同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 3組C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肽水平低于心絞痛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心絞痛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可作為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觀察指標,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2型糖尿病;C肽;超敏C反應蛋白;心血管事件
糖尿病作為一種代謝紊亂型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血糖水平升高,其致病因素主要為胰島功能減退或胰島素抵抗,常可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1]。心血管事件作為糖尿病患者的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在臨床較為常見,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早期及時發現糖尿病患者有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并及時的進行干預,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糖尿病患者常會出現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異常[2]。而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和心血管疾病均具有一定的聯系,也可能和糖尿病并發心血管事件存在聯系。但目前尚無關于血清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糖尿病并發心血管事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選取發生過心血管事件及未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不同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患者的血清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以期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評估和預防提供科學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佛山市順德區明景糖尿病醫院2016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3例,根據是否發生過心血管事件,將入組患者分成組1(83例,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組2(80例,未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糖尿病診斷均符合1999年WHO標準,排除肝腎功能異常,急性糖尿病并發癥,高血壓(無法控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另將同期體檢健康志愿者共計80例設為對照組。組1中男40例,女41例,年齡45~82歲,平均(60.50±10.20)歲,病程4~20 a,平均(10.20±5.30)a;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心絞痛患者40例。組2中男39例,女40例,年齡44~81歲,平均(61.00±10.10)歲,病程5~19 a,平均(10.10±1.20)a。對照組中男38例,女42例,年齡43~80歲,平均(60.40±9.30)歲。3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抽取組1、組2患者及對照組志愿者空腹靜脈血液(3 ml),放置于試管內(含有40 μl的10%EDTA-Na2,40 μl的抑酞酶),給予充分混合,靜置20 min。將標本放置在離心機內(轉速3 500 r,離心半徑3 cm),離心5 min,將血清和血漿分離,置于冷凍管(1 ml)內,置于冰箱(-4 ℃)內待測。C肽以化學發光法測定(使用美國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的試劑盒)[3],超敏C反應蛋白以散射比濁法,特定蛋白分析儀,應用相應試劑盒,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測定[4]。

2.1 3組C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3組C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C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2.2 不同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肽水平低于心絞痛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心絞痛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心血管事件是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傷殘、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比正常健康人高3~4倍[5]。心血管事件對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種極大的威脅。研究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分析心血管事件的相

表2 不同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
關預測指標,對于臨床預防、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可能機制為炎癥因素在促發心血管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炎癥對內膜產生刺激使其增生,使平滑肌發生增殖并移行,產生各種降解誘導基質、細胞因子等作用,參與到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整個過程中,炎癥標志物C反應蛋白屬于急性期反應蛋白,是目前臨床研究的一個熱點。患者通常合并胰島素抵抗,同時伴隨繼發性的高胰島素血癥,對血管病變和動脈硬化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胰島素抵抗發生后,會分泌過多的因子(TNF-α、IL-1等),增加內皮通透性,使平滑肌細胞增生,對肝臟產生相應影響,增加合成C反應蛋白[6]。內皮細胞的功能異常,動脈硬化的一個早期表現是出現內皮功能障礙,且在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顯示,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有密切聯系[7]。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發生心血管事件表現出正相關,C反應蛋白增加提示內皮功能發生異常。本研究的結果即證實,組1、組2患者及對照組志愿者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對照組低于組1、組2,且組1內病情嚴重者較不嚴重者高。
C肽(即連接肽)是一種分泌物,由胰島β細胞產生,其前體是胰島素原。常規狀態下,胰島細胞分泌產生胰島素,并在此過程中,產生胰島素原,在酶的作用下,胰島素原被分解成胰島素和C肽。由于肝臟很少攝取C肽,比胰島素其代謝清除率低,外周血C肽水平較高,且穩定。2型糖尿病患者C肽水平對預測其心血管事件有重要價值。心血管事件的起因多為動脈硬化,其發生機制和糖脂代謝、血管內皮功能損傷、血流動力學變化有關。血管壁腔面均覆蓋有血管內皮,形成物理保護層,把血管壁組織和血液隔開[8]。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前,其血管內皮功能已經發生損傷,在動脈硬化的發生進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內皮損傷后會出現沉積脂質,黏附單核細胞及血小板的情況,使血管張力出現異常。多項研究證實,C肽具有保護血管內皮完整性的功能,對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有重要價值。本研究顯示,組1、組2患者及對照組志愿者C肽水平比較,對照組高于組1、組2,且組1內病情嚴重者較不嚴重者低。
綜上所述,與未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比較,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不同疾病程度的患者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差異較大,提示C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可作為預測心血管事件的觀察指標,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4,30(10):893-942.
[2] 李春明,蔣鈺.血尿酸與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發癥相關性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3):322-324.
[3] 潘斌斌,蘇曉飛,馬建華,等.血清C肽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發癥的關系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5):380-382.
[4] 許命鋒,陳忠城,邱志輝,等.不同性別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1):1790-1792.
[5] 孔繁靜.烏司他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癥反應的抑制作用及對療效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27-29.
[6] 廖偉,嚴章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后患者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變化與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J].陜西醫學雜志,2007,36(4):453-455.
[7] 黃瑋,陳慶偉,雷寒,等.纖維蛋白原與高敏C反應蛋白對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8):718-721.
[8] 鮑縵夕,鄒大進.C肽、血脂水平與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關系[J].陜西醫學雜志,2006,35(3):316-318.
R 58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049
2017-01-11)